
会员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更新时间:2019-12-20 16:50:04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视觉文化研究与都市化生存”(项目批准号:20006-YW05)最终成果。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时近五年。视觉文化研究在当前学界可谓炙手可热,摆弄这样一个时髦的话题似有追风赶潮之嫌。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记得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周宪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让我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虽然只发表了其中第一章;随后也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与德波相关的论文,但当时并没有以为自己已在从事着视觉文化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导师的自觉引领,视觉文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那时导师除了关注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是他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就来自于他天才的发现,论文的中篇部分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中极端体验类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史角度对视觉艺术进行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走上视觉文化研究之途,更为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的困惑与迷惘:在图像化生存的当下,不仅年青的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就连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我们业已深陷于视觉化生存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此缘由并没有在学理上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图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牵引下,自觉而坚定地把视觉研究作为我学术致思的方向。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1-01-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呈现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美学和文化理论的轨迹和成果。内容涉及文学理论史和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的讨论、命题、思潮。作者从翻译的视角重估了朱光潜当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客观评述了钱中文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逊、德里克、伯曼等理论家的论述,直逼西方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正视其成就、局限,能够促进对西方现代性的认识,对推动中国现代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启发、借鉴和警示意义。本书文化26.8万字
- 会员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177万字
- 会员本书系作者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学与美学研究的论文结集,涉及文体史与文体学史、文体理论与文化意蕴、审美形式与美学理论等研究领域。作者将中国古代的文体形式与文体理论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域中进行研究,探讨文体和文体观念生成的文化和美学机制,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化意蕴,深入发掘中国古代文体和文体学的民族特色。文化20.4万字
- 会员本书系是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三册,系统研究阐发中华传统文化中核心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文化21.1万字
- 会员本书主推“差异即对话”命题,一方面意在反对某些后现代和后殖民理论家之固执于绝对的不可言说、绝对的他者,以文化差异和特色拒绝异质文化的进入,拒绝文明互鉴、文明对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构价值观上的西方霸权主义,将西方价值地方化、语境化、文化化,其最终目标则是形成“价值星丛”或“文化星丛”。这意味着,差异既以事物自身为根基,但同时又不属于事物自身。差异位居事物之间,标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诸事物之“间在”文化16.8万字
- 会员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区的共和国同龄人,这批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优秀作家组成当代文坛半壁江山,影响深远。本书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把握他们成长的心灵历程,横向剖析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整体特征、全托记忆、时空经验、亲子矛盾、怀旧情绪等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心灵发展历程。文化15.4万字
- 会员希腊化文明是在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沟通东西方文明之间交往的大动脉。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以希腊化文明为代表的西域诸文明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希腊化文明的遗产由此进入中国,并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本书共6卷,由30多位国内外专家合作撰写,以“文明交流—互动”为基本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两文化2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