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卷Ⅲ):“专精特新”冠军卷
更新时间:2024-01-19 16:39:35 最新章节:反侵权盗版声明
书籍简介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已经开展了二期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该项目汇集了数十位院士、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思路,他们尽心竭力,为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基础薄弱环节、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了思路和建议,为中央决策和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推进我国夯实工业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工业强基战略研究》(二期)共三卷,本书为第三卷,即“专精特新”冠军卷,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综合报告、专题综合报告,以及苏南地区、宁波市、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和培育研究报告。本书可为政府部门、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工业基础领域的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提供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对工业基础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上架时间:2020-12-01 00:00:0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乡村建设运动》,由序言和八章组成,讨论了乡建运动的历史、模式、文化和途径,以及对乡建的批评等。《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收录作者关于农村改进的文章十三篇。经济5.3万字
- 会员本书充分考虑产业及区域异质性,以准确研判四川柑橘产业供需匹配状况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四川与全国其余8个柑橘主产区的比较、四川20个柑橘种植市州的比较,揭示四川柑橘产业的特性问题,致力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双重差分法等计量模型客观评价四川柑橘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聚焦柑橘产业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效果,丰富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的经济12.4万字
- 会员《广东科技企业案例精选》本书结合各年度入围广东省创新标杆企业名单,在企业自主推荐和地市科技管理部门报送材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广东省多个地市超过60家企业的发展案例,梳理总结标杆企业包括经营总体情况、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市场竞争力情况、体制机制保障情况、主要重点事件、企业发展具体需求等六大方面内容,全面展示广东省标杆企业创效发展的成效。对广东省创新标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的集中展示,有助经济10.7万字
- 会员从人工智能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角度对就业毁灭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分析是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本书共分为10章,首先对人工智能就业效应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介绍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现状,接着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我国各行业和特定群体劳动力就业冲击和提供机遇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该项研究为政府顶层设计、高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员工智能技术培训、大学生职业生经济18.3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工业互联网标识与双碳园区建设和发展,在全面介绍相关关键技术、实施方案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给出了双碳园区的未来建设方向和推进建议。全书主要介绍工业互联网概述、工业互联网标识、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新模式、双碳园区的发展历程、工业互联网标识全面赋能双碳园区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建设蓝图、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的双碳园区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赋能双碳园区建设的类型,以及双碳园区典型实经济20.3万字
- 会员本书上篇为5G产业投资实务篇:首先分析5G产业的整体情况,包括行业内涵及特征,行业外部环境分析;进而从行业发展周期、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细分子行业、区域分布等角度系统剖析了行业运行状况;并结合行业运行、投融资情况,介绍5G产业中的投资机会和相关重点企业,指出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本书下篇为5G产业投资案例篇:将对5G相关的上市公司进行梳理,通过案例解析的形式,以增强读者对5G产业的微观了解经济12.8万字
- 会员本书为年度报告,系统总结我国2022—2023年产业基础发展的情况,分析重点领域产业基础发展情况,总结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结合美国国家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经验,研究提出在国际竞争新格局中产业基础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技术发展新趋势,分析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阶段目标任务,梳理近年来重点地区(上海市)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的进展和主要政策,最后为党中央国务院开展产业经济12万字
- 会员二十多年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崛起,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空前繁荣,且改变了世界工程机械市场的格局。《二十年博弈:工程机械市场的巨变》分为六篇,介绍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特殊性、工程机械代理商在中国市场的命运、价格战和经济型挖掘机、行业债务纠纷的演变、工程机械环保政策的影响等内容。本书开创性地选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推测出当前市场下可能演变出来的六大趋势,希望能够提供一些经济12.1万字
- 会员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冶,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经济17.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