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花都区的茶塘村,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叫“足征里”。足征里是清代康熙年间公认的财主佬巷,也是出名的小脚美人窝。
富裕的足征里财主们原是出外求学的读书人,屡试不中以后改行经商,他们因此见多识广,加上来自中原审美文化的影响,他们娶的女人都是中原的小脚美人,而不是广东农村的大脚村姑。
当初,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禁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妇女缠足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绝大多数都纷纷缠足。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因此,足征里的小脚美人在茶塘这个偏僻落后的农村,就大放魅力了,引来了粉丝无数。
足征里的女人都很美,无论夫人、小姐,因为脚小的原因,她们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惹得当地的广东村民崇拜不已。至于晾晒在茶塘村晾衣绳上的白色裹脚布,更是成了大家必看的风景。
有一个叫王大根的中年庄稼汉,在参观完足征里裹脚布以后,灵机一动,决定让自家的老婆也美一把。于是,他兴冲冲买来一段白布,回家去给老婆裹脚。他这一举动,正好合了老婆的心意。于是,老婆洗好脚,任由王大根来裹脚,无奈脚太大,王大根只好将她的脚趾强行掰弯,用力勒紧绑带,使脚变小,又给她穿上粽子形状的绣花鞋。然后,老婆下地行走,步子颤颤悠悠,身姿摇摆,很有了点足征里小脚美人的味道,俩人都高兴地笑了。
王大根拿起农具,兴高采烈地下地干活去了,把他给老婆成功裹脚的事说给众位乡亲听,乡亲们都听得眼睛发亮。
中午,王大根耕作归来,他以为老婆会摇着优美的身姿,象以往一样煮好饭等他回来呢。推开门,却见老婆坐在地上,抱着一双脚痛哭。王大根赶紧扶老婆起身,但是老婆就是站不起来了。问她怎么站不稳了?老婆说:“我的脚奇疼难忍,痛到腿至全身麻木,如万针在扎,难受至极。”
王大根用剪刀剪开数尺长的裹脚布,只见老婆脚面黑紫,忙请郎中诊治。郎中见到两口子摊了一地的裹脚布,又好笑好又气,对王大根两口子说道:“你们裹脚用的这种白布,是家织粗布,不能用来裹脚的。裹脚布是要用桑蚕丝带的。足征里美人的小脚,是在她们换齿以前,在幼足未大时,就用桑蚕丝带裹住,使脚不长大且皮肤细嫩。有钱人家,给女儿裹一对小脚成功,要耗费不少丝带和精力,而被裹者常是彻夜不能眠,哭泣数日。等到小脚裹成,小女孩眼泪也哭干了,走路也不方便。”郎中感叹道:“足征里现在晾出来的裹脚布,就是给那些未成年的小姐裹的,你到半夜,可以悄悄地从那里走过,可以听到不少小女孩喊脚痛的声音,造孽啊……”
王大根听了,后悔地抱住老婆的脚,庆幸地说:“这种美,我们老百姓宁可不要,咱们不赶这个时髦了。”
康熙年间,各地裹脚成风,特别是有权有钱的人家,小姐们是一定要裹成三寸金莲的,唯有广东茶塘的这片农村盛产大脚女人,如果有人问起茶塘有没有小脚美人,她们都知道在足征里,但是眉目间原先的那股羡慕之色没有了,代之于一丝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