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发展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等,尤其是农村发展的落后对国家现代化的束缚日趋明显,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表明了我国全面建设农村、推进农村健康发展的决心与勇气,这也体现了“三农”发展的目标性价值理念,既构成了“中国梦”的实质性内容,也体现了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的首要价值。除此之外,农村的发展还具有工具性价值,即可以在整体上带动国家的发展。农村可以通过劳动、资金、生产要素的提供以及消费市场的扩大、升级来支持整体经济的发展。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使我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均衡的发展,为此,国家实行了非均衡战略,通过发展城市经济来实现国家的基本稳定和发展。这种城市偏向性政策的确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的城市偏向政策促进了城市发展,却也造成了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包括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等。另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购买力不足,农村整体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范围较小,生产、生活及教育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社会歧视及社会矛盾升级。

既然农村发展不利的局面是由我国长期实行非均衡战略所造成的,那么现在的发展就应该从非均衡转向均衡,通过城市反哺农村来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发展。故而现阶段所强调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小康社会全面、顺利实现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意义上来说,重视并逐步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都势在必行。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彻底转变,农村发展仍有很多制度上的限制,政府及学术界也都在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道路而不断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尝试从制度的视角探讨城乡统筹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三农”问题涉及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教育等多个领域,也为多学科的介入奠定了基础,因而也就产生了多种解决对策和发展路径。其中,统筹发展战略或路径是目前最为常见、流行的一种方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呢?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改革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制度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成本与收益的要素特质,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而,本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切入,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剖析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背景及原因,找出羁绊农村发展的制度缺陷,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1.2.2 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当今的“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制度安排入手,通过政府的介入,并与市场调节相辅相成,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发展。因此,对农村的相关制度进行重新调整与设计是关键。本书通过剖析城乡统筹发展中制度方面的原因,强调了利益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中外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创新框架与内容,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调整来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书为有步骤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材料,为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