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霸二 一龙挡住千江水
人上人主谋:聪明人比智慧者更没智慧,智慧者比聪明人更聪明。
1 水虽要船船更要水
人上人要言:强者生存,弱者灭亡。这种残酷的竞争,使得各国都争相招揽人才,谋求富国强兵生存之道。
经过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代,出现了秦、齐、楚、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为了巩固自己、削弱对方,展开了激烈的抗争。强者生存,弱者灭亡,这种残酷的竞争,使得各国都争相招揽人才,谋求富国强兵之道,这便是战国出现说客的历史背景。
在当时,等级制度崩溃后,原本位于卿大夫地位之下,始终无法发挥自己才干的“士”,纷纷从旧体制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上相当的活跃。这些“士”除了少部分学者之外,主要是“说客”。一般皆是从年轻时开始,就学习说服术和交涉术,学成之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以便获得地位和财富。
公元前四世纪,齐宣王为了壮大国力、实现图霸之志,广招天下人才、礼贤下士,结果齐国出现了著名的稷下学派,如思想家孟子、荀子,著名说客淳于髡、邹衍、慎到等人,他们都是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处于非臣之位,和君主之间是师友关系,不任职而议国事,深受君主信任。他们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需为生活担忧。不仅如此,他们的议政自由还受到制度化的保障。同时,各国也都重视尊贤养士,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齐鸣”时代,“士”的地位获得极大提升。如当时的稷下先生邹衍到魏国时,魏惠王亲自出城郊迎接,行宾王之礼;到赵国时,平原君赵胜恭敬相待,让他与自己同席而坐,促膝交谈。
到战国末期,出现了四位著名的政治家,他们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这时候,正是秦国施行“商鞅变法”成为一大强国,使东方六国备受压力的时期。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各以宰相或将军的身份把持国政,声望和知名度远远超过他们的君主。
当时,他们手下都养有数千名食客,有天下才俊尽集手下的局面。食客之中,有学者,也有纯说客,总而言之,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会受到礼遇。这对养客的主人来说,是一种政治资本,借以增加自己的声誉和政治威望;对于食客来说,则至少生活有了保障,倘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就可受到重视,从而平步青云了。
为了能够笼络住食客,主人必须不耻下交、委屈求全地去礼遇食客。如孟尝君对待食客,不论贵贱,都给予相同的礼遇。他与新来的食客见面时,内室总是坐着一位书记员,在问答中记下该食客父母、兄弟的现状等。食客一退,他就立刻派人拜访食客的家族,还送去一些适当的礼物。
有一次,他跟一位食客共进晚餐,家人不小心碰倒了油灯,霎时屋内一片昏暗,那位食客却起了疑心,以为饭菜有所差别,丢下筷子就要离开,孟尝君赶紧把自己那份摆了饭菜的盘子端到食客面前,让他看清楚饭菜并无差别。而食客则羞愧得无地自容,当即砍下自己的脑袋。此事一经披露,孟尝君的声望大振。
孟尝君对任何食客都一视同仁,给予同样优厚的待遇。但是,食客们都觉得自己是最受眷顾的。孟尝君的善于待客礼士,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在战国中末期,由于社会对“士”的重视,作为士阶层的知识分子获得了较多的自由,才智也得到了发挥,使得战国的历史呈现一派五彩斑斓的景象。
2 人家养儿你受福
人上人要言:战国时代,由于合纵论和连横论者竞相活动,忽而合纵、忽而连横,于是便产生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幻无常的外交局面了。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最为强大。
面对势力强大而具有威胁力的秦国,其他六国要单独对付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政策,便是“合纵”,即居于劣势的韩、赵、魏、齐、楚等六国,可以采取同盟的手段,共同对抗秦国。
对此,秦国当然也不会视若无睹,想尽办法让合纵行动瓦解。如:秦国可单独对韩国表示友善,又可以同时对魏国实行同盟,以此对付六国的联合。像这种分别与各国亲善的手段,就叫做“连横”。合纵采取“纵的方向联合”,连横则是“横的方法联盟”。
由于合纵论者和连横论者竞相活动,使得战国时代的局势,忽而合纵、忽而连横,于是便产生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幻无常的外交局面了。
那么,说客们是怎样来进行“合纵”或“连横”的游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合纵”论者是如何游说韩王的。合纵论者说:“韩国的北方有巩、洛、成皋的要地;西有宜阳、常阪的要塞;东边有宛、穰、渭水;南有陉山,领土有千里之广,兵卒有数十万之多。天下最强的弓弩,都在韩国,以这种弓弩,可以连续射出百发,无一不中;倘若敌人接近的话,甚至能射穿心脏。而且,韩国的兵卒所有的剑甲等武器,也都无不具备。韩国的兵卒本来就很勇敢了,再加上坚硬的盔甲、强有力的弩、锐利的箭,几乎可以以一敌百。像国力这么强大的国家,又有贤明大王的领导,怎么会甘心做秦的属国呢?——这是最大的国耻,会为人所讥笑。”
我们再看看“连横”论者向韩王游说的情形吧。连横论者说:“韩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所生产的五谷,只有麦子和豆类,而百姓的食物,多半以豆为主食,佐以豆菜煮成的羹汤。一旦闹饥荒,人民连糟糠都会吃不到。贵国的土地不过九百里,粮食恐怕难以支持到两年之久,大王的兵卒,充其量也不过三十万,这其中还包括低贱的杂役在内。而且其中十万人须戍守边关,以防备敌国的侵扰,所以真正可调动的也不过二十万人罢了。秦军甲胄之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骏马万匹、勇士及不带兜鍪的兵士和执戟奋勇作战的兵士,数目之多,难以估计。如此凶猛的兵卒一旦攻打弱国,无疑是以千钧之力,加于鸟卵之上,鸟卵能不被压破吗?为了韩国着想,还要亲秦为妙。”
综观二者游说的内容,完全对立,截然不同,若要比较何者更具说服力,实在很难分出高下。这种合纵、连横的外交术,关系着当时各国的生存安危。因此,各国招揽大批的说客来从事这种外交活动,就是为说客们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和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各自代表国家的利益,斗智斗勇,凭着他们卓越的智慧,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
3 一“句”首登龙虎榜
人上人要言:人是感情的动物,对于亲近的人,由于心理上有认同,一般不会轻易拒绝对方。正是这种心理,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说服他人接受你的建议,可供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设法找到和他有亲近关系,且赢得他信任的人,让他帮你去说服。
这就是“关系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于亲近的人,由于心理上有一种认同倾向,或碍于情面,一般都不会轻易拒绝对方。正是这种心理,为人们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张仪做秦国宰相时,有一次,秦王对楚怀王提出要求,想将商淤之地和楚国的黔中之地交换。这时,楚怀王说:“交换土地,还是免谈罢!但是,如果你交出张仪,我愿意把黔中之地免费奉送。”
张仪由于此前多次欺骗楚王,使楚国蒙受重大损失,所以楚王对他自然是没齿难忘,只想抓到张仪,将他碎尸万段。
张仪听到这个消息,便对秦惠王说:“让我去一趟楚国吧!”
到了楚国之后,张仪马上找到以前的老朋友靳尚。靳尚是楚怀王信赖的近臣,又是楚怀王宠妃郑袖的得力助手。张仪想靠靳尚和郑袖,这两位楚王宠信的人来帮助自己脱离险境,完成使命。
楚王见到张仪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逮捕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时,靳尚立刻挺身而出,向郑袖说道:
“我看不妙了,大王对您的宠爱,恐怕就到此为止了。”
“这是为什么呢?”
“大王想杀死张仪,可是张仪却是秦王的宰相。秦王为了救出张仪,打算把上庸的土地和美丽的公主送给楚王,而且公主还将带来漂亮的歌妓。这样一来,大王一定会宠爱秦国的公主,而不再宠爱你了。为了巩固你的地位,无论如何,必须赶快让大王释放张仪。”
靳尚的这些话自然都是张仪教唆的。
郑袖心想,岂可让秦公主横刀夺爱?于是便向楚王哭诉道:
“一个做臣子的,替他的国君效忠,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你怎么能只责怪张仪一人呢?再说,我们又没有送秦国土地,而秦国却先派张仪过来,这就是对方相当看重我们大王的明证。然而,大王不但没把他当使者看待,还想杀死他,这显然会触怒秦王,万一秦国兴师问罪,怎么办呢?我不想就这样被杀,希望你休了我,让我带着太子离开吧!”
楚怀王见此景,不得不重新加以考虑,最后还是释放了张仪。
张仪就这样利用了靳尚、郑袖和楚王的亲近关系,逃离了虎口,使得自己的游说生涯能继续维持下去。
4 相论逞英豪
人上人要言:同一件事,一个人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服你去实行,而另一个人则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服你不去实行。
齐、韩、魏三国攻打秦国,侵入函谷关。秦王对楼缓说:“三国的兵力很强大,我想割让河东以求和,不知如何?”
楼缓说:“此事关系重大,为什么不召见公子他来商榷此事呢?”
于是秦王召见公子他来谈论此事。公子他说:“讲和也要后悔,不讲和也要后悔。”
“为什么?”
“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讲和,三国虽然收兵离去,大王却必然要说:‘可惜土地了!白白把三座城送给了他们。’这是讲和的后悔。”
“那么不讲和的后悔呢?”
“大王如果不讲和,三国攻过函谷关,咸阳必定危险。大王一定又会说:‘可惜,我们吝惜三座城而不去讲和,结果导致国家沦丧。’这就是不讲和的后悔。”
于是秦王说:“既然都是后悔,我宁可因为失掉三座城而后悔,也不愿使咸阳遭到危险而后悔。所以,我决定讲和。”
秦王于是派公子他用三座城和三国讲和,三国的军队这才退出。
公子他并没有直接做出是否讲和的结论,他只是向秦王陈述之间的利害,让秦王自己去选择结果。利与害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人只要有理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大多数的情况下,当要说服别人时,实在不用费尽心思去想种种谋略或手段,只须正确地陈述利害就足够了。因此,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最常用、最直接的说服方式。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常在两可之间,同一件事情,一个人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服你去实行,而另一个人则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服你不去实行。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游说本领就是非常重要的。
战国时代,苏秦和张仪都去游说魏王。苏秦游说魏王实行合纵策略,而张仪则游说魏王实行连横策略。
苏秦对魏王说:“魏国土地纵横千里,居民众多、车马如流、军队强大。我私下估计,大王国家的力量不比楚国差多少,魏国可称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您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心到西边去事奉秦国,自称为东方藩臣,向秦王进贡祭品。我心里实在替大王感到羞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着三千分散的士兵在干遂把夫差抓住;武王只用三千士兵、三百辆军车,就在牧野把纣王杀死。如今大王的士兵,勇武刚毅的二十万、青布裹头的三十万、奋死搏斗的二十万、做杂务的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力量比勾践和武王要强多了!
怎能去事奉秦国呢?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齐心合力,一定不会惧怕强秦的侵扰……”
魏王听了之后,说:“先生之言甚明,现在请先生继续指教我。”
轮到张仪,张仪对魏王说:“魏国土地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处土地平旷,四方诸侯都能通过。魏国四面与韩、楚、齐、赵接壤,魏军只好把守四方。这几个国家中,只要有一个不亲善的,就会来攻打你。再说,合纵怎么可能呢?亲兄弟还是会互相争夺钱财呢!
所以,如果想确保国家安全,只有与秦国联合……”
魏王听了,便说:“我太愚蠢了,以前的计划全错了。请允许我自称东方藩臣,修筑秦王行宫,接受秦国衣帽的规格,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同样都是陈述利害,但苏秦和张仪所得出的结论竟截然不同。在这些说客们的如簧之舌下,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真会感到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啊!
5 “病”有高人说药方
人上人要言: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固执己见,又不明事理的人。对这种人,只能用类比法,用一些事例进行比较,论证对方想法的不合理性,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固执己见,又不明事理的人。对于这种人,最好是使他看到他自己所执拗的道理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当你合乎逻辑地把那种不良后果指给他看时,让他惊醒,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这个时候,你不妨使用类比说服法,用一些历史事例、典故,或发生在周遭的事情来进行比较,论证对方想法的不合理性,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貂勃原是齐国的一名说客,被齐国宰相安平君田单推荐给齐王,受到齐王的重用。
有一次,貂勃代表齐国出使楚国,齐襄王受到身边九位宠臣的谗言,齐王开始不信任田单了。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王当面赐他酒喝,喝得正高兴时,襄王说:“叫相国田单来。”
貂勃听后,马上离席叩头道:
“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不知大王自与文王相比若何?”
“我不如周文王。”
“是的,我本来就知道您不如。若是和齐桓公比怎么样?”
“我不如齐桓公。”
“是的,我也知道大王不如齐桓公。”
貂勃立即滔滔不绝地讲了下去:
“周文王得到姜尚,以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称他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直呼其名。再说开天辟地以来,有了人类之后,那些为人臣建功的,哪一个能比安平君的功劳更大呢?可是大王却直呼:‘田单、田单。’怎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
大王今天能稳坐王位,国家能够安定,人民能够乐业,这不都是田单的功劳吗?就算是小孩子如果想一下也晓得不应该这样。如今,大王您却直呼其名。
大王如不尽快除掉身边那些进谗言的奸佞小人,向安平君谢罪,国家就危险了。”
貂勃透过比较先王圣人的行为,使齐襄王惊醒到自己的过失,于是很快便杀掉那九个宠臣,把夜邑的一万户居民增封给田单。
6 宁可添一斗,不可添一口
人上人要言:老子说:“真正的雄辩与讷言相同。”
西方人说:“争辩是银,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正是以沉默的方式来说服别人。
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一句话。
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台风的中心眼。没有它,台风便不能形成。
这种沉默,就是不可言说的道,是禅的精义所在。
如果我们暂且抛开晦涩的佛教教理,从“沉默如雷”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这种结论:沉默有它独特、无与伦比的力量。
所以老子说:“真正的雄辩与讷言相同。”
西方人说:“争辩是银,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这句话出自《庄子》,指人以沉默的方式来说服别人,即是使用无言战术来达到目的。
战国时,秦昭襄王第一次召见范睢时,范睢所采用的便是这种沉默的说服法。
当时秦昭襄王在位已三十六年,但国家军政权力依然掌握在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中,使得昭襄王无法独立执政,实行变革。
范睢就是在这时到达秦国的,他先给昭襄王上书,说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还暗示了如何处理昭襄王与宣太后及穰侯的关系问题。
昭襄王于是召见范睢。到了召见那天,范睢故意事先在接见的地点四处闲逛,昭襄王驾到时,侍臣看到有人在附近闲逛,便喊道:
“大王驾到,回避!”
范睢这时故意提高声音说道:
“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而已!”
这话正好击中了昭襄王积压在心中许久的心病。他有些不安地接见范睢,对他说:“早该拜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请示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气,多加教诲。”
但范睢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
大厅内静悄悄的,气氛十分凝重。
左右群臣们都有些不安地看着事态的发展。
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睢有所不便,就摒退众臣,但范睢仍然一言不发。
昭襄王于是又问道:“先生用什么赐教我?”
范睢开了口,说:“是,是。”停了一会儿,秦王又一次请教,范睢仍只是说:“是,是。”如此重复了好几次。
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由吧!”
这时,范睢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下去。他谈的主要内容即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同时也谈及太后、穰侯等人独断专权、架空昭襄王一事,并提出应对策略。
秦昭襄王听了范睢的话之后,十分赞赏,马上任命他为顾问。几年后,又让范睢做了秦国宰相。后来他对范睢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时人称他为‘仲父’;现在我得到您,也要称您为‘父’!”
范睢别出心裁的说服方法,确有其妙不可言的独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摒退了众臣,也使昭襄王能怀着一种惊异而又专注的心理来倾听范睢的意见,并加重对他的敬重之意。
由于在会见前,范睢已出其不意地点明了昭襄王忧心的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言而昭襄王会不再求问,正是有了这种十足的把握,他才敢采用沉默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也经常被人们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谈判时爱装聋扮哑,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能被接受,故意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充耳不闻。
还有这样的情形:两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其中一个犯了错误,虽然心中愧疚,但口头上不想承认,这时他的知心朋友来了,这个朋友不是指责他、劝说他,而是端坐在他的面前,以充满关心、体谅的温情眼光凝望着他,或是用威严而又热烈期盼的目光盯视着他。在默默无言的相对之中,两个人的心灵在交谈,凝固在犯错者心头的冰块正在渐渐融化。他最终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被朋友的“不言而言”给说服了。
7 入山不怕伤人虎
人上人要言:世界上没有无弱点的人。因此,在谈话和辩论中,如能察知对方的虚实,找到对方的弱点,并能适时进言攻击,则必胜无疑。
过去有一位老者,他博学多才、乐善好施,当地的农民及官员,对他都尊崇备至。
像老者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不满足,对他人也没有什么要求,他与世无争,所以这样的人既是最好接近的人,也是最难说服的人。因此,有人一直想尽办法跟这位老者见面,目的是要透过接触,找到他的弱点。
这个人在去见老者之前,事先买了一棵枸杞苗。他走到老者的屋门口,高声喊道:
“我给你送长生不老的药来了!”
老者很快的走出来。
那人向他介绍说:“如果常吃枸杞的果实,就可以长生不老。”
老者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株枸杞苗。
送枸杞苗的人告辞而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这位老者可以利用的弱点了。
世界上没有无弱点的人。
所以《鬼谷子》说:“事物都是遵循一定之理而进行的。假如明白此理,在情势变迁之中,必能发现他人的弱点。”
《鬼谷子》还说:“不可在没有发现对方弱点时进攻。发现对方有弱点却不出一战,将是最大失策。”
在谈话和辩论中,如能洞察对方的虚实,发现对方的弱点,并能适时进行攻击,则必胜无疑。但舌战毕竟不是真正的战争,有理不在于声音高,有力也不在于厉声疾色。有时,只需一句话,就能使对方立即败下阵来。
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起初,形势大大不利于高祖。公元前二〇四年,刘邦彭城一役大败,仓皇逃至荥阳。项羽为了彻底打败刘邦,率兵攻入,包围了荥阳。
大为苦恼的高祖,就向陈平问道:
“你可知道怎么扭转这种局面呢?”
陈平说:“项羽为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容纳直谏的忠臣,所以在项羽的幕僚下,除了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忠臣之外,剩下的都是唯唯诺诺、毫无所用的懦臣。要想削弱项羽的战斗力,只要使用离间之术,让范增等人离开项羽就行了。”
高祖同意,便让陈平亲自实施这一计划。
陈平先设法在楚军中到处散布谣言:“钟离昧等一干大将替项羽立了大功,却没得到一寸封地,所以串通汉王,欲联手消灭项羽,以便分得领地,各自称王。”
没多久,项羽果然对钟离昧等人起了疑心。
后来,楚军猛攻荥阳,刘邦见形势危急,便派遣使者向项羽求和。
当时,项羽谋臣“亚父”范增认为:楚汉势不两立,楚不灭汉,汉必灭楚,因此他坚决主张奋战到底。开始项羽并未把议和之事放在心上,但他见刘邦遣使前来,也就姑且派一使者入荥阳城,借此探听城中虚实。岂料正好落入陈平设下的圈套里。
楚使来见刘邦。刘邦依陈平所言,佯装醉酒,胡言几句便入室休息,楚使不敢发言,陈平便把他带到馆舍,留他午宴。陈平出去后,有一班仆役捧着美酒佳肴进来,摆了满满一桌,惹得楚使谗涎欲滴。
不久,陈平进来了,悄悄地向楚使问候范增的起居,并询问有没有带来范增的手书。
楚使不禁愕然,说:“我是奉项王之命前来商量议和一事,并非亚父所遣。”
陈平闻言变色道:
“原来是项王使者。”
随后陈平匆忙走出去。不久,有一名官吏带着几个仆役,把桌上的佳肴美酒全部端走。楚使这时听见他们说:“原来他不是亚父所遣,怎么配吃这些美食。”
接着仆役送来了普通饭菜,楚使一尝,饭是馊的,酒是酸的。气恼之下,迳直回营,一五一十地报告给项羽。项羽一听,勃然大怒:
“老匹夫活得不耐烦了!我还称赞他厚道老实,想不到前些时候的传言果真属实!”
这时恰好范增进来劝说加紧攻城一事,项羽没好气地说:“你要我加紧攻城,我不是不想听从你的计策,只怕城未攻下,我的性命便断送在你的手中了!”
范增听了愕然不解,细想之下,心想:必然是项羽已深信谣言。不禁长叹一声,向项羽辞官回乡,一路悲愤交加,死于途中。
亚父范增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来到项羽麾下时年已七十,一直替项羽运筹帷幄,并屡建奇功,“亚父”就是项羽感于他的大功,而封给他的尊称。
范增被赶走之后刘邦乘机反击,逃出荥阳,回到关中,再度集结兵力进行反攻。项羽由于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失掉了智囊人物范增,缺计无策之下,终于被刘邦打败,自觉愧对江东父老,后来便在乌江自刎。
8 善入方为大丈夫
人上人要言:貌似强大的对手,弱点往往是不明显的。此时进攻,无异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这时,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盛极而衰,强者优者就会暴露出弱点,此时趁虚进攻,必获全胜。
齐闵王时,齐国大破楚、秦两国,韩、赵、魏也处于不堪一击的劣势。这时,跟齐国接壤的燕国,真如狂风前的残烛。
为了解除燕王的忧愁,苏秦到齐国去游说。他对齐王说:“齐军在南边攻破楚国,在西边使秦国屈服,又驾驭韩、魏、燕、赵四国的兵众,犹如以鞭赶马一般轻松。可是,我听说有作为的君主,一定要诛杀残暴的霸王、平定混乱的诸侯、讨伐无道的昏君、攻打不义的军队。如今宋王用箭射天神、用竹板打地神,又铸造诸侯的肖像,让这些肖像站立在路边的厕所里,又拉断它们的双臂、用石子打它们的鼻子,这是天下最不讲道义的人。大王您应该去讨伐宋国,这不仅是正义之举,而且还能得到许多好处。”
齐王说:“对!”于是发兵讨宋,在三败宋军之后,齐军占领了宋国。
燕王这时马上与齐国断绝关系,并号召天下诸侯征讨齐国。经过一次大战、两次小战,终于使齐国陷入困境。
苏秦的游说之所以使齐国陷入圈套,乃是因为他深明“盛极而衰”的道理。
在许多情况下,貌似强大的对手,弱点是很不明显的。在对方弱点不明显时进攻,无疑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在这时,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使其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促使其发展到顶峰。“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巅峰时,其内部的矛盾和弱点必然显露出来,此时趁虚进攻,便可大获全胜。
《战国策·魏策》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智伯要求魏桓子割让土地,魏桓子不想答应,但迫于智伯的强大压力,一筹莫展。
任章听说后,进宫对魏桓子说:“为什么不给呢?”
“智伯无故勒索,当然不能给。”
任章说:“这正是智伯自取灭亡的做法。他无故来索要土地,邻国一定恐慌;胃口太大就无法轻易满足,天下人一定都害怕。您如果把土地割让给他,智伯必定越发骄横。而他一骄横,就会轻视敌人,而邻国一恐惧,就会相互亲近。我们依靠相互亲善的军队,去对付轻视敌人的国家,智伯的末日就指日可待了。
《周书》上说:‘想要破坏它,一定要先帮它一把;想要夺取它,一定先要给它一点。’因此,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使智伯越来越骄横。您为什么要放弃和天下人共谋智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智伯永久的勒索目标呢?”
魏桓子顿时明了,欣然答应割给智伯一座万户县邑。
智伯十分高兴,于是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肯答应,智伯就围攻晋阳。
这时,韩、魏合兵在外城攻打智伯,赵国在城内接应。里应外合,智伯于是被灭亡了。
像智伯这种强而力的对手,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若是回避,又会被穷追不舍,终日不得安宁。正因为任章知道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所以采取了“避实击虚”的战略,遂使智伯败在三国联军之下。
9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人上人要言:自傲自大、自尊心极强都是一种弱点。对于自尊心极强者,要尽量保住他的面子。然后,将其思路引入你的思想之中,使对方承认你的正确性。
世界上许多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人。其中,有些人自傲自大,自以为是;有的妄自菲薄、破罐破摔;有的则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明知劝说者是对的,为了保住面子,拒绝接受正确意见。
自傲自大、自暴自弃、自尊心极强都是一种弱点,这些弱点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说,对于自傲自大者,你不妨先迎合他的自大;对于灰心丧气者,你也不妨先体谅他的苦衷;对于自尊心极强者,你可以尽量保住他的面子,然后,在使对方接受你的诚意基础上,不动声色地,将其思路引入你的计策之中,落入你安排好的圈套中,最后使对方不得不承认你的说法正确,从而接受你的正确意见。
明孝宗时,孔镛任田州太守,上任不及一周,附近的强盗突然集众侵犯田州城。
众人都建议闭门守城,唯孔镛说:“闭门而守,支持不了几天。当今之计,唯有向他们宣喻朝廷恩威,或许还可以使他们退兵。”孙镛不听众人劝说,备马出城。
围攻的强盗见一个当官的骑马出城,仅带两个侍从,非常惊讶,有人上前拦住盘问,孔镛答道:
“我是新来的太守。你们领我到寨子中去,我有话对你们的首领说。”
强盗们不知他的用意,就把他带到首领面前。
众人拔刀亮剑,怒视孔镛。孔镛非常镇定,缓缓下马,站立在他们中间,对众人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快拿椅子来给我坐下,然后过来参见我。”
强盗们取来一个座榻放在当中,孔镛不慌不忙地坐下,招呼众人上前。
贼首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太守。”
“莫非是孔圣人的子孙?”
“是的。”
强盗们一听都赶忙下拜。
孔镛这时便说:“我知道你们都是良民百姓,因饥寒所迫,才聚集在一起企图逃避死亡。”
强盗们点头称是。
“可惜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派兵前来,要将你们赶尽杀绝。”
众盗都纷纷开骂,历数前任官员的劣迹。
孔镛微微一笑,接着说:“我这次奉朝廷之命,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是要把你们当亲人看待,并不想加害你们。如果你们能听我的话,我就赦免你们的罪过,你们送我回府,我拿粮食布匹周济你们,从今以后就不许再作杀人越货的勾当了。若不听从劝告,现在就可以把我杀了,随后便有朝廷命官军前来问罪,你们就要因此而承担罪责。”
众盗惊呆了。盗首说:“正如您所说的,假如您能抚恤我们,只要您在这里做太守,我们一定不再侵犯骚扰。”
“我一言既出,绝不反悔。”
众人再次拜谢。
“我尚未吃饭,你们可拿饭给我吃。”
众人连忙杀牛宰羊又做麦饭,让孔镛饱餐一顿。孔镛又让众人安置床铺,在寨中过了一夜,第二天便带领大家进城取了布匹、粮食。
众人从此撤走,自此田州一片太平。
孔镛不战而胜,这是他能抓住强盗们心理上的弱点,恩威并用,晓以大义,结果如他所料,众人心悦诚服,因而避免了一场血腥杀戮。像孔镛这样擅于攻心的人,不仅胆识过人,而且具备了洞察对手弱点的高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