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电池的诞生
- 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 宅系阿川
- 2221字
- 2025-04-28 08:46:21
许明远快步走出办公室,找到李工跳槽之后的临时副手。
“小赵啊!五分钟后让所有核心成员到会议室复盘前段时间我们验证过的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看看是不是我们有什么疏漏!”
原本还在摸鱼的核心成员们,纷纷看向许明远,不明白为什么他突然又变得积极起来。
难道...远途这摇摇欲坠的公司有转机了。
不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这个核心团队的人员,都是许明远好不容易才招揽的人才。
大家当初肯来,除了待遇,就是冲着他师从固态电池领域的泰斗理查德·哈丁,又在贝尔实验室待过,大家可都期望能做出点成果来的。
许明远不理会他们的想法,对着秘书小张吩咐。
“小张!资料我从MSN发给你了,多打印几份拿过来,我要带大家复盘!”
“好的许总!待会我就送到会议室!”
秘书小张连忙放下手里的咖啡,去寻找电脑桌面上的MSN找资料去了。
许明远带着手底下的核心团队忙活起来了,务必要找到BTD看重的“金子”,才能把握后续谈判的主动权。
虽说这肯定是一顿白忙活,但...谁叫秘书小张把许明远给江教授的电池资料寄错了呢!
而此时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小张倒是不明所以。
“呼~”
她一边等着复印机打印,一边端起咖啡小抿了一口,充满了小资情调。
三楼的许明远在带大家“屎里淘金”,四楼的陈默则是在“屎上雕花”。
一个上午准备好了物料,主要是核心材料,包括:
电解介质中转物--锂金属聚合物。
复合电极材料--多孔石墨烯+金属有机物。
维持锂离子气态的催化剂--硼类聚合物。
电极表面涂层材料--氟化锂。
之所以说是屎上雕花,原因是陈默发现一件尴尬的事。
常规电极材料无法束缚气态离子,所以系统给出的方案是合成多孔石墨烯-金属有机框架(MOF)复合电极。
要搞MOF复合电极,这就需要纳米级级别的注塑设备。
这个远途的电池实验室,压根没有配备这样的高精度的注塑设备啊!
所以陈默只能用激光切片机+化学蚀刻的土办法,制造出了符合系统资料要求,但...犹如屎一样的粗糙MOF复合电极框架,有些不堪入眼。
只不过许明远那个“屎”是真没一点“金子”,陈默这个像是“屎”一样的东西,的确是“金子”做的。
然后,陈默封装之前开始“屎上雕花”,往MOF复合电极框架里,填充中转物锂聚合物。
最后一步封装之前,加入催化剂,齐活了...
人类能源史上第一块气态锂电池的诞生现场,毫无传奇色彩可言。
陈默也不是那种会居功自傲的人,这黑科技一般的气态锂电池都是系统的功劳,顶多他就是复刻了研发流程而已,没什么好激动的。
不过,就像第一朵从寒武纪海底浮起的海绵,第一粒撞开石缝的种子,第一团在原始人手中诞生的火焰。
在这个平平无奇的上午,在充斥着焦糊味锂粉味和淡淡花露水的实验室里,人类终于握住了那把打开全新能源时代的粗糙钥匙。
它此时其貌不扬,声名不显,甚至稍显粗糙,却注定要在人类能源史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陈默只是个学材料的,对工业设计一类的一窍不通。
所以他制造出的第一块气态锂电池原型,堪称工业美学史上的灾难现场。
激光切片的电极框架边缘挂着毛刺,封装起来,就成了小鼓包。
化学蚀刻在电池中心留下的大小不一凹陷,就像月球表面。
锂聚合物填充时,保护电极的胶状物封装的时候,溢出一部分在外壳上凝成不规则的疙瘩。
远远看着这块电池,就能感觉到当量不小。
但当陈默把它放进检测设备时,屏幕上跳动的充电曲线却像精密计算过的,每一个峰值都精准踩在系统方案预期的节点上,没有过大的误差。
这不是一块标准的800mAh的电池,由于设备精度的原因,一块手机电池能量密度在820mAh左右。
5秒…300mAh。
10秒…500mAh。
15秒…600mAh。
20秒…650mAh。
…
32秒…820mAh。
电池充电效率就是这样的,越是开始的时候充得越快,就像往空柜子放东西,肯定是越空越容易放进去。
通过了充放电性能测试之后,这已经是一块技术上合格的电池,但绝对不是一件块合格的工业商品。
不过,这块原型电池用来验证气态锂离子的技术成果,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在电池实验室中,这块气态锂离子电池从无到有的诞生,只需要3天,但要让它能走出实验室,还需要用至少4天的时间。
后续,陈默还得初步验证这些气态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先自己拿出一份大概产品性能数据和安全测试数据,再送检。
陈默又加班加点的用剩下的材料,一共做出了20块气态锂离子电池的原型。
值得一说的是,后面的随着陈默“屎上雕花”的手艺越发熟练,他的气态锂离子电池,倒是没有那么的不堪入目了。
做到后面十几块的时候,填充物料和封装工艺都熟练了,后面几块原型电池,顶多看起来有点粗糙罢了。
这粗糙还不是陈默的原因,完全就是他实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室设备的精度在这摆着呢!
要知道,陈默当初读大学的时候,在桃宝上卖美女自用二手电子产品的时候,有些产品,他也是靠自己组装或者维修的,所以手艺活还算不错。
陈默花一天功夫准备的物料,最后一共造出了21块气态锂离子电池原型。
第一块非常糟糕的原型,陈默单独拿了出来,免得败坏了自己光辉的形象。
这剩下的20块原型电池,都是有自己的用处。
其中10块要拿去送检,跑生产许可和安全认证。
5块,接下来要拿来做全温域循环测试--得在零下40度的专业冰柜和80度的恒温箱里来回折腾,测满2000次充放电才算过关。
至于最后剩下的5块,要拿来做安全性测试--穿刺、挤压、过充、过放、外部短路五项极限破坏性实验。
虽然根据系统提供的未命名黑科技气态锂电池的技术方案来看,这气态锂电池几乎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但这终究还是要陈默通过实验之后,来做出验证,排除人为错误的干扰。
万一陈默自信满满的给送检了,那边因为自己现实实验的某个人为错误,导致电池出安全问题,那气态锂电池的量产可就要一波三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