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ZG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北山,古称龙岗山,距离大足县城龙岗镇仅1.5公里,海拔545.5米,地势险峻,环境幽静。

北山摩崖造像的保护范围分为重点和一般两个层次,其中重点保护区域面积达7.62公顷,一般保护区域面积21.82公顷,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更是达到28.15公顷,显示出对其保护的重视程度。

北山佛湾摩崖造像的开凿时间跨度长达270年,从公元892年的唐景福元年一直延续到1162年的南宋绍兴年间。

造像崖面绵延约300米,高度在7至10米之间,龛窟密布,排列如蜂巢般紧密,分为南、北两段,编号从1至290号,其中1至100号为南段,101至290号为北段。

共计有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展示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信息。

北山摩崖造像数量近万尊,主要由世俗信徒出资雕刻,题材多达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此外,还有三阶教、净土宗等,体现了当时民间佛教信仰的多样性。

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典型代表,与我国前期石窟艺术风格迥异。

北山造像以其雕刻细腻、工艺精湛、造型典雅而闻名于世,生动展现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时期我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其中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最为常见。

造像风格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继承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遗风。

代表作品包括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

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雕刻有“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以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多达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形象史料,在我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独占鳌头(前面638章已详细介绍)。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据了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这一时期我国造像最多的地区,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造像题材多达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

其艺术特点是造型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逐渐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例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保留了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展现了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

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体现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艺术魅力。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其以观音造像最为突出,被誉为“ZG观音造像的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