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必须拓展出更多的机会,让想当将军的人能当,让想为官的能为。
这样,朱由校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者!
否则仅是经济利益,收买不到世家大族的核心。
在这方面,一个海外国家,代表的不仅是一个王。
还有数不清的官位!
这些东西拿出来,没有人不眼馋!
到那时,朱由校能握在手里的筹码就更多了。
财税改革的脚步,朱由校并没有停止于,仅是控制宗室的俸禄上。
在确保自己的圣旨得到实施后,朱由校就将目光转向了辽响。
辽响的加征,始于万历四十六年。
到今年,已经有三四个年头了。
除第一年是征了二百多万两外,其余几年,基本上都在五百万两左右。
朱由校登基之初,除了内帑比较富裕外,国库那是空的可以跑老鼠。
而朱由校为了备战辽东,也没法儿说出减辽响的要求。
但后来,随着辽东之战的胜利,随着北面互市的扩大,东面、南面的开海。
还有大规模工坊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辽响问题就越来越刺眼。
努尔哈赤败退赫图阿拉的时候,朱由校想过削辽响。
不过为了前线军心,为了让前线知道后方不会短后勤。
朱由校还是忍着没动。
努尔哈赤从赫图阿拉走的时候,朱由校又一次提起心思。
不过,朱由校想到治安战,想到辽东的稳定...
决定再拖一拖。
而如今,辽东基本稳了!
赫图阿拉完全处在明军的控制之下。
明军新练的山地部队,也在追击建州女真。
同时,朝廷各项收入增加,辽响,真的可以解决了。
当邹元标听到皇帝要减辽响,甚至要直接取消辽响的时候,手颤了一下。
辽响五百万两,基本占据大明税收总收入的八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这么大一笔钱,说没就没,恐怕户部尚书得疯!
但是邹元标仔细想想,确实,得取消了!
哪怕不能取消,减免一些也好。
大明在各处战场节节胜利,没有说让大明百姓继续吃苦的道理!
“陛下仁义!”邹元标想了想拱手回道:“不过辽响数目巨大,涉及诸多事项。”
“朝廷减免或者取消,不是一时之事。”
“臣想,今年,就先不动了。”
“户部那边估计各项预算都算好了。”
“要是一下子没了这么大一笔钱,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多事情得停下来...”
朱由校搓了搓手边的座椅扶手:“好,今年先不动。”
“那明年呢,阁老觉得可以减几成?”
邹元标心算一下,回道:“现在每亩地,辽响是加征九厘,共计得银约五百二十万两。”
“臣意,明年可降到六厘,然后后年三厘...”
“用两三年的时间,逐步消化掉辽响去除的影响。”
“两三年...”朱由校摩擦着扶手上的龙头说道:“两三年的时间可以,就照此吧。”
“阁老回去统一一下意见。”
“户部那边,也不要给朕打马虎眼儿!”
“是,陛下。”邹元标对朱由校回道。
和朱由校合作就这一点好。
朱由校在很多事情上并不着急。
他知道政策的实施要阶段性的来,没有像杨广那样,非要一步到位。
而这,也是邹元标提出自己方案的最大依仗。
辽响问题不出意外的又在朝廷中起了些波澜。
但是,大家伙儿都知道,这东西取消是早晚的事。
皇帝那样的人,不可能看着百姓一直背着大包袱。
故,讨论一阵后,也就接受了。
倒是有不少老夫子,夸着‘陛下爱民’,给朱由校上了不少称赞奏折。
他们在朱由校拿到那七八千万两白银的时候,就撺掇着皇帝取消辽响了。
只是那时候时机不合适,朱由校无视了。
现在朱由校主动减轻百姓负担,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圣君表现了。
至于之前被无视时生的气,那是什么?谁生气了!
而底层的百姓们,像朱由校见过的老郑头、韩胖子,大都是松了一口气的状态。
时不时的,也会跟着人家说一句‘陛下圣明’!
尽管要明年才会减,尽管不过是减了三厘。
但负担总是轻了不是嘛!
有这三厘的收成,指不定,家里又能添些东西。
孩子,又能吃两口好的。
当然,也有些人对‘减辽响’这事将信将疑。
没看到切切实实的减,他们不会信的。
而朱由校,不会让他们失望。
孙承宗,自回京之后,一直在忙活新军的事情。
朱由校和孙承宗、张维贤有过一次深谈。
几人都认为,想要在京营的基础上去做变革,让他们熟悉火器,难!
京营之中错综复杂,文官、勋贵,各方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许有时候动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棋子,可能就会引发大海啸。
这时候,还不如干脆另起炉灶呢!
不变京营,只变四卫营。
四卫营熟悉战法之后,就把相关经验直接带到新军中去。
至于新军在哪里练?
朱由校也给孙承宗选了个好地方——天津小站,后世袁世凯练兵的地方!
当然,这时候那地方还不叫小站。
可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风水,一下子就让孙承宗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至于说孙承宗会不会把新军给练成他的私兵,朱由校不担心。
首先孙承宗和袁世凯就是两种人!
袁世凯不甘居人下,而孙承宗则一心为国!
清廷对袁世凯是又用又防,而朱由校对孙承宗是大加信任。
清廷让袁世凯练兵,是因为八旗、绿营都不顶用,想要一支全新战斗力的部队。
而朱由校让孙承宗练兵,是为了革新战法,增强现有明军的战力!
清廷在袁世凯练兵的时候,内忧外患,比比皆是。
而大明如今内忧未显,外患已除!
除了偶尔的摩擦,大规模用兵,那要看朱由校什么时候想用。
另外,朱由校在练兵之初,就想到了忠诚问题。
他专门叮嘱骆思恭,每招募百人规模的新兵,就给配备一个能识字读信的锦衣卫。
人不够,那就去招民间的童生、秀才。
朱由校专门给了特招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