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文武双全!
- 被迫登基,朕不做亡国之君
- 北冥鱿鱼
- 2498字
- 2025-01-17 11:09:19
傍晚时分。
军营里热火朝天,肉香味弥漫。
原本武卫镇就是个小镇,驻扎五千兵马就已经显得十分拥挤了。
现在收编了小宁王的军队,加一块已经达到了三万五千人。
萧景辰便下令,除了城中驻扎的五千兵,其余的都在城外安营扎寨。
黄昏时,各处营寨便已经扎好,随后便开始埋锅造饭。
祝大宝领着人采买了许多肉食菜蔬,这时都给煮上了。
今晚萧景辰要犒赏三军,大吃一顿。
这一晚,所有将士都喝上了热气腾腾的肉汤,还有少量新鲜菜蔬和细面饼子。
这对底层士兵们来说,简直比过年吃得还好。
尤其哪些刚被收编的叛军,一个个都是心满意足,后悔没有早归顺朝廷。
这些家伙现在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誓死效忠皇帝,保卫家国,再也不做那背叛朝廷之事。
而且,还纷纷表示要把济东城里的兄弟都劝来归顺朝廷,别再跟着宁王叛乱了。
夜色渐浓。
军营中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
萧景辰也是难得看到这样的场景。
来到这个世界后,各种朝事需要处理,尤其北狄人大军南下入境,让他神经总是绷得很紧。
今晚看到将士们如此欢腾,心中也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想要参与进去。
可很快,萧景辰发现,士兵们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兵大多都是跟老兵扎堆,新兵和新兵扎堆。
经历过昨晚一场大战,老兵们倒是显得游刃有余。
可新兵们显然心理上出现问题了。
毕竟这可是第一次上战场,历经鲜血和死亡。
心理上要承受许多的东西,好些新兵更是直接呕吐不止。
萧景辰深知,军队的士气是战斗力的关键。
而这些新兵的心理状况若不及时疏导,恐会成为潜在的隐患。
于是,萧景辰决定想个法子,疏导疏导新兵,提升士气。
很快,萧景辰就想到了一个法子,唱军歌。
这可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以激发军人的斗志,团结士气,凝聚人心。
前世古代最早的军歌,最有名的便是那首《秦风·无衣》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还有经典的大唐战歌,《秦王破阵乐》。
休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萧景辰就把邓芝叫来,说了自己心里关于新兵士气不振的事。
邓芝对此觉得很是正常,在他看来新兵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毕竟第一场上战场,看到血肉翻飞,心里还是很难接受的。
“陛下无需担心,新兵蛋子才上战场都这样,只要打上几仗就好了。”
萧景辰却不这样想,当即摆手说道:
“朕提议,可以在营寨里拉练军歌,提升士气,你觉得怎么样?”
邓芝一听萧景辰这个建议,立刻附和道:
“陛下,您这法子好,末将也曾想过,倒是唱个什么军歌好呢?”
萧景辰想了想,决定亲自创作一首战歌,让邓芝找来纸笔,随后他念,由邓芝执笔书写:
“风雨兼程岁月长,铁骨铮铮守边疆。
战鼓声声催人急,旌旗猎猎映日光。
山河壮丽多奇景,烽火连天映战场。
血染战袍志更坚,忠魂不灭照四方。
砥砺前行无畏惧,铁骑踏破万重霜。
号角嘹亮穿云裂,勇士豪情胜天狼。
边关月冷照孤影,心中热血滚烫烫。
雪覆千山白如练,风卷黄沙掩战伤。
烽火虽熄情未了,英魂永驻守家乡。
战骨铮铮傲天地,千秋功过任评章。
山河无恙因有你,后人铭记永不忘。
岁月流转星河转,英雄事迹传四方。
少年壮志当拿云,不负韶华不负疆。
铁骑再踏征途远,誓守家国保安康。
风雨同舟共患难,共筑大梁好儿郎。”
等到邓芝书写完毕,早已是惊叹得五体投地:
“陛下真乃文武双全之奇才,此战歌字字铿锵,句句激昂。
不仅描绘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坚韧,更激发了每位将士心中的豪情壮志,实乃振奋士气之绝妙佳作!”
邓芝本也是会诗文的,自然知道皇帝随口吟诵的这首战歌是多么难得的佳作。
对萧景辰来说,可算是好好装了一波。
心里美滋滋,十分淡然的摆摆手说道:
“不过是平常之作而已,去吧,召集将官尽快学会,教给大家伙唱。”
“遵旨!”
邓芝拱手领命,很快又想到什么:
“陛下,此战歌所为何名?”
萧景辰这倒是还没想,不如就取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好了。
“不如就叫《大梁儿郎》吧!”
“好啊!此名言简意赅,大梁儿郎上下一心,共赴国难……”
邓芝又是拍马几句,随即命人将这首战歌迅速传抄至各营寨,要求全体将士熟记于心。
以后每日清晨与傍晚时分,全军齐唱此歌,以歌声凝聚力量,以旋律鼓舞人心。
当天傍晚时分,营寨里就齐声唱起了萧景辰创作的军歌。
没法子啊!
皇帝陛下亲自创作的,将士们那还不得拼了命的学啊!
整整一个傍晚,军营中都回荡起这首激昂的战歌。
对新兵们来说,这首战歌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成为了将士们心中凝聚的旋律。
更是化作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军营中每一个人勇往直前,誓死保家卫国。
晚上又是肉汤菜蔬,细面饼子,天下再没有这么美好的事了。
一时间,整个军营的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士气空前高涨。
萧景辰看着这一切,心中倍感欣慰。
入夜后。
萧景辰便收到前线探马来报。
现在宁王正在大肆招募兵丁,已经达到了十五万兵力。
当然,这其中包括许多临时征集的乡勇、民夫。
就连给宁王修院子的两万名匠人都给抓来充数了。
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还真的是质量不够,人数来凑啊!
总之这些杂七杂八的人,凑一块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
对外发布的却是十五万强兵猛将。
萧景辰也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各营将领,前来镇事房商议,部署接下来的战略。
别说,现在萧景辰也特别享受这种沙场点兵、运筹帷幄的感觉。
似乎总有一股子热血在沸腾!
行军这些日子里,萧景辰也在不断学习。
就连军队如何安营扎寨,这些都是一门学问。
比如说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布置不同的防御工事。
既要考虑到敌军可能的进攻方向,又要确保营地内部的物资流通与士兵的休息质量。
都说不要在意细节,可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在战场上,尤为如此。
一个极小的细节,很可能会改变整个战局。
镇事房内,烛火通明。
气氛凝重而紧张。
谁都知道,宁王这时紧急招募兵丁意味着什么。
这摆明了是想要全面防守济东城,准备和朝廷大军来个拖字诀大战。
此时,将领们都环坐一圈,目光聚焦于中央的临时制作的沙盘。
那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勾勒出了双方势力的分布与地形特征。
萧景辰环视在场众人一圈,手指轻敲着桌面,声音沉稳有力:
“诸位,宁王虽兵力众多,但多为仓促集结,训练不足,此乃我军之利。
然其人数众多,若正面交锋,我军亦难占绝对优势。
因此,朕以为需以智取胜,利用地形,布下天罗地网,让他们有来无回。”
萧景辰的话语中透露出自信。
可在场几个将领,似乎都不知道,皇帝这份自信来自哪里。
因为济东城的城防太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