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地,乃是另一个时空的后世中,秦晋两国间爆发“崤之战”的所在。秦军就是在那片两山夹一谷的地形中遭到伏击,导致全军覆没。
三花娘娘子秀并不想占据整个崤函地,至少现在不考虑。在子秀的设想中,占领谷口,控制渑池,是为了实现控制整个洛地的计划。
安排了对姬兰所部的攻击计划后,子秀又与没参与此次作战的张奎,鲁雄等老将们讨论起在洛地过冬的计划。
张奎听子秀说出想法,心中便已经了然。旁边的老将鲁雄也同样明白过来,不过鲁雄却开口说道:“娘娘,大商并未有过在外两载之事。”
张奎也跟着点头。大商的大军在外作战,最久的也没超过一年。无论如何都要在一年内率领部队回到国都。子秀要率军在洛地过冬,那可就真的超过了1年时间。
不过张奎虽然点头,心中所想的却是另外的事,“难道娘娘要就封洛地吗?”
大商在外作战不超过1年,固然是因为士卒不乐于远征。更现实的原因在于,大商国土分为内服与外服。作战的对象要么是外服之外的蛮夷,要么是作乱的诸侯。不管是哪一种,大商在内服与外服行军的时候,可以得到当地诸侯提供的后勤等服务,还可以得到诸侯提供的师氏的兵力支持。战争不可能打得超过一年。
所以张奎觉得纣王很有可能要将整个洛地都封给子秀。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子秀是大商最强的将领,大商当下最大的敌人乃是周国。子秀受封洛地,大商在讨伐周国的时候,只要提供亚旅就可以了。子秀直接在封地上负责筹集师氏部队,就可以随时对周国发动进攻。
出乎张奎意料,子秀问道:“若是在四方设置四镇。每镇布置2个亚旅。诸君觉得可行吗?”
将亚旅这种常备军放在国都之外,老将们能理解,却都觉得子秀提出的看法着实令他们不知该说什么。
鲁雄索性问道:“吾以为,不如请娘娘受封洛地。”
张奎一听,才知道鲁雄的想法竟然和他一样。再看其他几位老将,见大家都是点头。
子秀摇摇头,答道:“不必!”
这倒不是说子秀觉得自己没资格受封洛地,而是洛地着实肥沃,又是要地。若是子秀受封于此,必然引发大量贵族的不满。
如果这种不满还不足以让纣王对子秀心生忌惮的话,子秀要是前来洛地,必然要将她在大商内服的农邑与工邑的人口带来。这样的话,纣王说什么都不可能同意。
要是纣王能同意这样的分封,估计纣王也会同意乖乖地把王位让给子秀。
子秀也不管老将们怎么想,她继续讲述了自己的设想。那就是在洛地设置一镇,并且建立农邑。洛地军镇直接从农邑获得粮食,就可以解决长途运输的困难。
而且军镇的部队是半年一轮换,可以维持大商传统的一年内结束远征的传统。
在讨伐周国的时候,部队也有稳定的前进基地,不用这样在野外驻扎。即便周国在冬季出兵,军镇可以利用城墙抵御,坚守到大商援军赶来。
至少在子秀看来,虽然大商援军赶路的时候需要时间,但是援军抵达的时候,周军也必然因为在外驻扎,军心士气都受到很大削弱。在双方决战时,商军肯定有很大优势。
老将们听着子秀的讲述,心中做着判断。张奎觉得这个想法虽然好,但是在外驻守的大将要面对的情况可就有些复杂了。如果周军派遣上万军队的话,单纯的一个城邑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但张奎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或许想得太简单了。若是张奎负责洛地军镇的话,定然要有探马往来。绝不至于周国大军出了崤函地之后,张奎还不知道消息。
其他老将的想法也差不多。在这里设置城邑,只要朝歌没出事,援军十几天就能赶到。而且听子秀所说,这里还会有大商诸侯,自然会有师氏前来助战。两千人守一座城,面对两万大军的话自然很吃力。
若是5千兵马守一座城,还有援军赶来。便是面对2万周军,也能守住。只是这种军镇的出现,对大商是前所未有的局面。老将们都不清楚具体安排会是如何。
老将们看着子秀。虽然说是老将,大帐中的所有人中,年龄最大的却是58岁的子秀。在这个年龄,便是男子们也已经打不了仗。然而子秀依旧能率军冲阵,老将们真的很佩服。
与老将们不同,年轻将领们此时正在努力准备出战的事情。从洛地抵达这里,已经有两个月。抢种造成的疲惫早已经休息过来。商军各部还进行了很好的训练,此时不管是精力,体力还是战斗意愿都很高。
子秀的计划也不复杂。骑兵先出动,对在河谷地带扎营的周军进行骚扰。
若是周军出战,恶来率领的商军就会猛攻周军。若是周军不出战,恶来就率领商军,在骑兵配合下直奔崤函地的山谷,切断周军后路。
两个月来,商军已经弄清楚了周军不过7500兵马。而商军一线部队有14000。只要能够切断周军退路,商军必然可以在渑池围歼这支周军精锐。
过去两年,周军已经伤亡了两万精锐。若是能歼灭这7500精锐,周军就失去了与商军决战的兵力。
在年轻将领看来,这是绝不能放过的战机。不管是负责步兵的恶来,还是负责骑兵的莫礼青,徐山等将领,还是作为参军负责调度部队的孔宣。都全力进行准备,意图一举达成所愿。
从镐京通往渑池的道路上。姬信率领一个千人队的骑兵正在道路上前进。昨天晚上,姬信从姜子牙那边得到了回复。大周的太师已经通过驿站的方式,将撤退的命令发了出去。按照大周驿站的安排,这种紧急命令最多一天时间就可以抵达渑池前线。
所以姬信只能希望自己不是多虑了,商军整体的进攻意愿并不强烈。
即便这样安慰着自己,姬信其实并不相信自己的假设。他还记得三花娘娘子秀在孟津北岸追杀周军时的决绝。这样的一个人,绝不可能有任何怠惰。
“鬼君,不会真的出事吧?”姬信只能把希望放在王浩然身上。
王浩然也不知道会如何。在商周时代也有一段时间了,王浩然不得不承认,生产力对于人类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很多在21世纪没什么好想的事情,在商周时代就没办法判断。
不是商周时代的人智商不足,也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太多事情,大家真的看不透,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有一点,王浩然觉得没什么好讨论的。子秀虽然对生产力的理解可用“稀烂”来描述,但是子秀的确具备战略眼光。她知道自己要做出何种抉择。
与子秀相比,姬兰就差了很多。这位老将的思考还是在战场的胜负上。
“姬信,不用怕。即便姬兰战败,大周依旧没有败。”王浩然尝试着让姬信安心。
不过王浩然知道,这话也是希望王浩然自己安心。如果大周还能承受一次失败的话,姬兰就只能是最后一次失败。
马蹄声中,姬信率领的一千骑兵直奔渑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