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搬运设备(一)
- 重启83,从退婚镇长女儿开始
- 放声鸣
- 2075字
- 2025-04-06 00:04:42
198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王健裹紧身上的棉大衣,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霜。
办公室里那台老旧的暖气片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却驱散不了多少寒意。
他正在审阅家电工厂的规划图纸。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
“喂,老王啊,是我,老林。”
电话那头传来老朋友熟悉的声音,
“德国那批机械已经到了码头,你什么时候有空过来提货?”
王健手中的铅笔“啪”地掉在桌上,
他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这么快?不是说还要等两周吗?”
“船提前到了,现在货就堆在 3号码头。”
老林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
“码头那边催得紧,说是堆场紧张,让我们尽快处理。”
挂断电话,王健立刻拨通了另一个号码。
“郑涛,公路项目的事全权交给你了,
我有急事要处理。”
他简短交代完,又拨通了第三个电话:
“文渊,准备一下,跟我去码头,德国机械到了。”
一个小时后。
王健的吉普车停在了机械设计部门口。
张文渊早已等在那里,
三十出头的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面装满了绘图工具和笔记本。
他利落地跳上车,脸上掩饰不住兴奋。
“王总,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码头上的寒风比市区更加凛冽,吹得人睁不开眼。
远远望去,
几台巨大的木箱,像怪兽般矗立在 3号码头的空地上。
上面印着德文标识和醒目的“易碎”标志。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站在箱子旁,不时低头查看手中的文件。
“那位就是德国来的机械师汉斯・穆勒。”
老林迎上来介绍道,
“这批设备的技术负责人。”
汉斯约莫四十岁,身材高大,穿着一丝不苟的深蓝色工装,胸前别着精致的工程师徽章。
他走上前,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道:
“你们好,我是汉斯。这批设备非常精密,需要专业安装。”
王健握了握汉斯的手,转向张文渊:
“这是我们厂的机械设计师张文渊,将由他负责这批设备的安装调试。”
汉斯上下打量了一下穿着朴素的张文渊,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还是点了点头:
“时间紧迫,我们开始吧。”
当第一个木箱被打开,露出里面银光闪闪的机械部件时,张文渊的眼睛亮了起来。
他迫不及待地上前,却被汉斯拦住:
“请戴手套,这些表面处理很精细,不能留下指纹。”
接下来的问题比预想的更棘手。
王健原计划用卡车直接将设备运回工厂,但当汉斯报出每台机器的重量时,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最轻的也有 8吨。”
汉斯指着最大的那台冲压机,
“这台超过 15吨。你们的路...”
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王健眉头紧锁。
从码头到工厂的这段路还是之前的旧路,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
他转向老林:
“有没有其他路线?”
老林苦笑:
“老王,你知道的,这一带的路况都差不多。
除非绕道省道,但那要多走两百多公里,费用和时间都...”
“拆分运输。”
一直沉默的张文渊突然开口,
“我们可以把大型设备拆解成部件,降低单次运输重量。”
汉斯惊讶地看向这个中国工程师:
“这些是精密设备,拆解需要专业技术。”
“我有汽车制造的经验,”
张文渊不卑不亢,
“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机械原理相通。”
“如果您能指导,我有信心完成拆解。”
王健看了看汉斯,又看了看张文渊,
做出了决定。
“就这么办。汉斯先生,您能停留多久?”
“一周。”
汉斯指了指不远处的游轮。
“下周三,‘汉堡号’就要返航,我必须随船回去。”
时间紧迫。
当天下午,拆解工作就开始了。
汉斯从行李箱中取出厚厚一叠德文图纸,铺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上。
张文渊立即凑上前去,虽然看不懂德文,但图纸上的机械结构对他来说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这里,还有这里,”
汉斯指着图纸上的几个关键节点。
“是主要受力结构,拆解时必须做好标记,否则重新组装时会出现偏差。”
张文渊点点头,从帆布包里取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快速绘制简图。
不一会儿。
一台冲压机的内部结构就跃然纸上。
汉斯瞥了一眼,眉毛微微挑起:
“你学过工程制图?”
“在汽车厂时自学的。”
张文渊头也不抬,继续在图上标注尺寸。
“我们那时改装苏联设备,没有图纸,只能自己画。”
第一天的拆解工作进行到深夜。
码头的探照灯下,
张文渊和汉斯围着那台最大的冲压机忙碌着。
汉斯手持德制精密工具,
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
张文渊则像个海绵一样吸收着所有知识,不时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
“这个液压系统很特别。”
张文渊指着一个复杂的阀组,
“和日本的设计完全不同。”
汉斯惊讶于他的观察力:
“这是我们的专利设计,能提高 30%的效率,你是怎么看出区别的?”
“油路走向。”
张文渊简单回答,
“日本设计喜欢用直角转弯,你们用的是渐变曲线。”
......
第二天一早.
当王健来到码头时,发现张文渊已经在那里了.
正对着初升的太阳检查昨晚拆下的部件。
年轻人眼下的青黑显示他一夜未眠,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王总!”
看到老板,张文渊兴奋地招手.
“我发现德国人的设计太精妙了!”
“这个传动系统,他们用了一种全新的减震结构...”
王健看着张文渊滔滔不绝的样子,想起了老林推荐他时说的话:
“这小子是个机械天才,就是太痴迷技术,所以我才会让你请来他。”
现在看来,老林说得一点没错。
随着时间推移。
汉斯对张文渊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起初的怀疑变成了尊重。
甚至偶尔会请教张文渊对中国机械市场的看法。
而张文渊则抓住每一分钟向汉斯学习。
不仅记录拆解步骤,
还详细询问每个设计背后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