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体现了哪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非遗传承人的内心世界
- 作家蝶恋花
- 1728字
- 2025-04-04 14:41:27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蕴含着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对立统一的体现
1. 天地的分化与依存
○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天地原本处于混沌一体的状态。盘古的诞生和他开天辟地的行为,使天地分离开来,这一过程体现了对立。天与地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天高高在上,地承载万物在下,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然而,这种对立并非绝对的孤立,而是存在着深刻的依存关系。没有天,地就失去了与之相对的参照和存在的空间界定;同样,没有地,天也失去了其下的依托。就像在现实世界中,阴与阳、上与下、内与外等对立概念,虽然相互区别,但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 从物质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天代表着一种空灵、高远的空间概念,而地则是物质的汇聚和承载之处。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之间开始有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例如天气的变化影响着地的生态,而地上的水汽蒸腾又影响着天气,这种相互影响体现了天地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 光明与黑暗的转换
○ 随着天地的开辟,光明与黑暗也开始分离。在混沌未开时,光明与黑暗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界限。盘古开天辟地后,光明上升为天,黑暗下沉为地,或者说白天与黑夜开始有了明确的交替规律。这体现了光明和黑暗从混沌中的对立分化。但同时,光明与黑暗又是相互转换的。白天过后是黑夜,黑夜之后又是白天,这种循环交替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这种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类似于哲学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如寒与暑、盛与衰等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变。
二、量变与质变的反映
1. 盘古的成长与开天辟地的壮举
○ 盘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他的成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他不断积聚力量,身体不断变大、变强。这个量变的过程是开天辟地这一质变的前提。当盘古成长到一定程度时,他才有能力进行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这就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的飞跃。例如,一颗种子在土壤中不断吸收养分、水分,经历生根、发芽等量变过程,最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以一种神话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 而且,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中,他每一次的动作,每一次力量的施展,都可以看作是量变的积累。他用斧头劈开混沌,这一斧的力量不断叠加,最终成功地将天地分开,实现了从混沌到天地分明的质变。
2. 天地形成后的发展变化
○ 天地开辟后,世界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继续经历着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例如,最初的天地可能是比较简单、原始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间的万物开始逐渐产生和演化。从最初的简单生物到后来复杂多样的生物种群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进化、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不断积累,当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出现新的物种、新的生态系统等质的变化。这种天地形成后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事物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规律下不断发展的思想。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呈现
1. 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新的和谐
○ 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无序的状态。盘古的开天辟地行为是对这种混沌状态的否定,他建立了天地分明、有一定秩序的世界。然而,这个新的有序世界并不是终点。在天地开辟后的发展过程中,万物在天地间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历着各种变化和调整。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对开天辟地后初始秩序的一种否定之否定。例如,最初天地分开后,可能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气候的极端变化、地形的剧烈变动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自然的自我调节机制,如水流的冲刷塑造地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天地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和谐状态。这种新的和谐状态既不是最初的混沌,也不是简单的开天辟地后的初始秩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过否定之否定发展而来的状态。
○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规律。原始社会是一种相对简单、平等但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形态,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这是对原始社会的否定。但阶级社会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和谐、高效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类似于盘古开天辟地传说中从混沌到有序再到新的和谐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