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中国海商法史
- 北京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编
- 2796字
- 2025-03-28 11:46:57
前言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实施三十周年。
海商法是我国法律制度中一个非常特别的部门法。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中央人民政府就意识到发展航运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于1952年起就开始着手《海商法》的起草工作,从法律层面为我国的航运事业发展保驾护航。这项工作曾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81年,我国重新启动了《海商法》的起草工作。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这是新中国最早通过的商法部门法。
《海商法》作为专门调整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我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努力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通过海运完成,我国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航线覆盖共建“一带一路”的所有沿海国家和地区。
伴随航运和贸易的日益繁荣,海商法教学科研以及海事司法实践也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与此相比,中国海商法学术史的研究迄今仍是一片空白。学术史研究学术活动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是学科体系中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海商法亦是如此。我国《海商法》经历过怎样的立法过程?新中国海商法历史发展进程是怎样的?那些曾经为我国海商法事业和学科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一辈专家和学者们为开拓这一领域经历过怎样的跋涉?对上述问题,即便是很多业内人士也难谓十分了解,或是缺乏系统的了解。
从1952年到现在,海商法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当年那些来自学者的争论、来自实践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国的帮助,都湮没在时间洪流之中再难被忆起。那些参与过新中国第一次《海商法》立法工作的前辈们多已辞世,参与过我国第二次《海商法》立法工作的专家学者大多已年近八九十岁。我国海商法的许多史实,如再不追记下来,恐怕就再也无人知晓。抢救我国海商法的历史,搜集和记录我国海商法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和事,填补我国海商法学术史的历史空白,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2017年5月,北京大学海商法研究中心发起了“口述海商法史”项目,尝试将“口述史”这种较新的方法用于海商法历史研究。在该项目下,北京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选修了海商法课程的研究生根据自愿原则组成采访团队,在资深海商法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的指导和带领下,先后访问了三十余位海商法专家学者。采访对象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即参加《海商法》初次起草的学者、80年代初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北京帮助《海商法》起草的外国专家、第一代海商法教授、第一代海事法官和律师、在航运相关公司从业几十年的商业人士。通过这些人士不同角度的讲述,追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商法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艰苦历程。
访谈结束后,学生们将录音资料整理成访谈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口述海商法史”上陆续推送,在专业受众中征集意见,收集采访线索,现将这些成果整理结集出版,定名《口述中国海商法史》,以飨读者。希望这部口述史能够不辜负各位讲述者的信赖,忠实记录他们宝贵的回忆。
“口述海商法史”作为一个抢救性工程,访谈是基于历史经历者的亲自口述。然而,新中国《海商法》从启动立法程序至今已历七十余年,一些海商法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已经离世。最终经过大家谨慎的讨论,本书收录的访谈文章中有几篇较为特别。
首先是魏文翰、魏文达兄弟的访谈录。作为中国海商法不可回避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经历的海商法历史是通过对魏文达先生的儿子魏友宏先生的访谈来展现的。其次是朱曾杰先生的访谈录。经张永坚先生介绍,2013年,北大法学院2012级研究生陈逸群、周述雅、李冕、黄超四位同学曾对他进行访问,访谈录曾刊登在北大内部刊物《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最后是上海海运学院的王义源教授的访谈录。他的两位学生闫萍律师和胡美芬老师曾在2012年对他进行了访谈,并保留了清楚完整的录音。虽然朱曾杰先生和王义源教授已经过世,不符合我们通常的访问范围,但两位的访谈内容契合本书主题,形式也符合本书的访谈规范,且他们或有公开发表的访谈文章,或有完整的录音支持,故经讨论,在获得两位先生的家属同意后,我们特将他们的访谈收录于本书中。
本书附录的文章也很特殊,是郭日齐先生在《海商法》实施十周年之际发表的纪念文章。他本人原是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后因重病在卧不能交流,虽几经努力,采访最终未能如愿。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们特将郭日齐先生的这篇文章附后,以补访谈未能如愿之憾。
本书从策划到定稿交付出版,历时七年有余。尽管之前常有热心人士不断督促,希望本书能尽快出版,让大家尽早分享这部口述史,但由于编者总希望它能够更加完善,以至于一拖再拖,迟迟难以交稿。此外,由于过往三年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变故,现在大家觉得本书的确应该尽快出版,而且越早面世越好,剩下的,将来有机会还可以继续补阙。如今,经过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的辛勤劳作,这项工作已暂告一段落。纵然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释然,但是希望能够以此告慰当年为我国海商法事业作出贡献的各位前辈。
中国海商法的发展,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智慧与奉献。在本书行将付梓问世之际,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魏文翰、魏文达、黄廷枢、朱曾杰、郭日齐、李浩培、邬福肇、张既义等那些因故去而无法接受采访的,曾经为我国海商法事业的开拓、建设以及新中国《海商法》立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师长,以及众多为我国海商法事业默默耕耘的前辈们。感谢并纪念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海商法事业作出的努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虽然历史是留给后人看的,但是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很多被访者非常希望能够亲自看到本书,他们一直在关心和关注本书编辑工作的进展情况。现在本书行将面世,然而本书中的部分讲述者却最终没能亲眼见证本书出版,这不免令人倍感唏嘘和遗憾。
在本书付梓之际,要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刘一皋教授为本书作序,他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和高度阐述了这本《口述中国海商法史》的意义及阅读使用方法;感谢2012级访问朱曾杰先生的陈逸群、周述雅、李冕、黄超四位同学;感谢采访王义源教授的闫萍律师和胡美芬老师;感谢郭日齐先生的女儿郭音女士对采访工作的支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史馆曹亚红馆长及她的同事们对本书所涉部分专家的历史资料查询的热情帮助;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宋璇和朱笑芸两位同学对“口述海商法史”公众号的编辑工作。在口述史的访谈与编写过程中,还得到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为推动本书的出版,热情地帮助联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并得到了该社副总编辑蒋浩先生的鼎力支持。中国商务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桂茹女士一直全程参与策划并对编辑工作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商务出版社的合作,为本书顺利出版和编辑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感谢本书编辑杨玉洁、任翔宇、方尔埼和王宁的细致工作,没有他们的助力和参与,这本口述史可能至今仍难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