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

对于一个正直之士而言,最担心的就是有关系户。

若是这关系户真有真才实学,能折服众人,那还尚好。

便是让他过了关,众人读其文章,知晓其的确是才高八斗,也无人可说闲话。

最怕便是那些既无真才实学,又身份高贵之人,胡搅蛮缠一通,将以往大好局面,搅闹干净。

破坏远比建设容易,《大明新青年报》通过朱元璋出面站台,加之严格苛刻的审稿制度,如今已经打出声名,为众人所信赖。

可若是想要《大明新青年报》公信力崩塌,也只需接受一个酒囊饭袋的投稿便可。

即便是平日里最爱开玩笑的吴言信,此刻也是神色严肃,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前几日我还在说不要有皇室子弟投稿,以免为难。”

“现在果真灵验,这一封稿件,上面署名是‘朱允炆’,太子殿下的长子,身份敏感。”

“之前在翰林院,也只是听黄子澄他们提及,三皇孙殿下勤奋刻苦,却不曾听说过,他有傲人文才。”

“如今这一封投稿,莫怪我小人之心,实在是担忧其中乏善可陈。”

虽然还未看其中内容,但吴言信言语中满是质疑。

黄观倒显得乐观许多,道:“未知全貌岂敢胡乱猜测,陛下信托我等,将编辑部重任交下,你我便应该尽忠职守,这篇文稿如何,还得看过才知道。”

“为求公平公正,这一次审稿同时进行,审稿过程中不得开口,所有意见悉数写在纸上,以免被各自言语扰乱思绪。”

他说着,扫一眼几人,举起了手:“依旧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认为此法可行,便举手。”

吴言信稍作思索,点了点头,将手举起。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张显宗喟然一叹,也举起了手。

朱棣自无不可,他也想瞧瞧自己这个好侄儿,能够写出什么花样来。

姚广孝同样举手表示赞同,道:“这件事情给了我一点启发,或许很快编辑部就会有我的投稿。”

“姚老可别指望我们会放水,一定会严加审核。”

“本该如此,一视同仁,对大家都好!”

决议全票通过,黄观将文稿上的封条撕下,将文稿展开。

文稿上字迹清秀,扑面而来几分秀气,端正的楷书密密麻麻,足有上千个。

几人都凑了过去,先是草草的过上一遍,心中有了底后,才用心的继续阅读。

良久,几人坐回位置上,没有多余的犹豫,提笔便写。

朱棣虽然算不上饱学之士,但好歹见识广博,眼下同样是将自己想法书写出来。

约有一刻钟时间,几人陆陆续续停笔,将意见汇总到一处,意见罕见的形成了二比二的局面。

朱棣和张显宗觉得可取,而姚广孝和吴言信,则是表达了反对意见。

至于黄观,出乎意料的给出了难以判断的结论,着实让几人心中讶异。

“现在我们的意见持平,这倒是极为少见的情况。”

吴言信看向皱眉琢磨的黄观,开口询问:“澜伯,你为何给出‘无法判断’的意见,这一篇文稿,难道还能难住你不成?”

“并非如此。”

黄观摇了摇头,将整篇文稿展开,放在桌上,分析道:“这篇文稿读来清新质朴,遣词造句也很讲究,通过数个事例,展现太子殿下仁德慈爱之心,三皇孙孝顺恭敬之名,可以说是难得的佳作。”

“如此水准,已经足以过稿,但我总觉得有几分别扭,不知问题出在何处。”

“别扭是因为文风前后的差异。”姚广孝淡淡开口,手指指出其中一段,道:“从这里开始,往前的文风,文字简洁,质朴自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境界,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恐怕难以写出。”

“而从这一段之后,虽然文辞造句极力贴近,但依旧有力不从心之感,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书写。”

“怪!实在是奇怪!我投反对票,并非质疑文章,而是质疑文章是否出自一人之手。”

吴言信也点了点头,道:“澜伯和姚老都能够看出其中别扭部分,我没这么厉害,看不出来。”

“只是我觉得,像这种字句如粗布麻衣,针脚细密而触感温暖的文章,实在不太可能,出自一个十五岁少年之手。”

“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偌大大明,能够有如此境界的文人,不超过一掌之数。”

“我说上一句冒犯之语,三皇孙殿下就算是天纵奇才,能将圣贤经典背的滚瓜烂熟,也无法写出这样的文字。”

“非是质疑他的天分,而是这样的文字,需要人生来支撑,而三皇孙殿下自幼长于深宫,连皇城都不曾离开。”

“他哪里来的人生阅历,能够支撑起这样的文字?又是如何的心境,能够在悲伤之中,还带有些许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朱棣摸了摸下巴,直言不讳道:“听你们几位的说法,这篇文章,很可能是拼凑出来的?”

张显宗拿起文章又读了一遍,长吁短叹:“唉,我过分注重其中情感,反倒失去了对文字的感知,实在是惭愧。”

“澜伯和姚老说的没错,这篇文章前后文风有些许差异,守诺分析也不错,文章技巧浑然天成,不像是出自少年之手。”

说着说着,张显宗神色顿时一紧,眉头皱的很难看,有些迟疑的问道:“难不成,只是一篇伪作?”

听张显宗提起,黄观几人都陷入了沉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伪作,说得好听是伪作,说难听一点,那就是弄虚作假。

寻常老百姓弄虚作假,那算不得什么事情,顶多被骂一顿,但是牵扯到皇室身上,而且是在眼下这个关口,就显得格外有意思了。

一个以仁孝勤奋聪慧闻名的皇孙,为了过稿,不惜弄虚作假,这事情捅出去,其他人会是什么想法?

而且,这个弄虚作假的皇孙,还是如今储君呼声很高的朱允炆!

这篇文稿若是在他们手中过了稿,发表出去,被饱学之士瞧见,对于天家的威严,影响很大。

信誉的构建是一砖一瓦缓慢堆砌,而信誉的崩塌,则是如泥沙俱下一日千里。

这件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往后必定是风风雨雨不断,想要重新回到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是伪作,此篇文章便不可能发表。”

黄观做出结论,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吴言信道:“是否在拒稿之中严辞申斥,戳穿他们的真面目?”

“本该如此,否则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张显宗表示赞同。

“不,这样处理太过于软弱,应当一劳永逸,解决类似的问题!”

姚广孝开口,语气相当决然,“今日有一篇伪作,明日就会有更多的伪作。”

“事实上,这一千多份稿件之中,伪作恐怕占据了大半,都是别有用心之人想走的捷径!”

“这一份投稿,份量够足,立为典型,足以警醒世人!”

黄观闻言凛然:“姚老的意思,要对这一篇文稿展开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