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云端有路

一、断崖

李春燕蹲在灶台前,木柴噼啪爆出火星,火光映得她额角细汗发亮。土墙缝隙里钻进五月的山风,裹着远处菌子贩子的吆喝:“收松茸!两百一斤!“

她攥着火钳的手一抖,火苗险些燎到补丁摞补丁的裤脚。灶上铁锅里的苞谷糊糊咕嘟作响,混着阿爸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十五岁的少女数着墙上斑驳的奖状,从“数学竞赛一等奖“到“全县作文大赛特等奖“,二十三张红纸在潮湿里卷了边。

“燕啊...“土炕上传来沙哑的呼唤。春燕抹了把脸,端着豁口的搪瓷碗过去。阿爸裹着发黑的棉被,右腿打着竹板,那是三个月前在矿洞被落石砸断的。泛黄的X光片就压在搪瓷缸底下,县医院大夫说至少得卧床半年。

“明儿别去学堂了。“阿爸把苞谷糊推回来,碗底磕在炕沿当啷响,“你妈采菌子摔了腰,你弟才七岁。矿上赔的三万块,抓药都...“

春燕盯着墙上“清华大学“的招生海报,那是支教林老师去年贴的。海报边角垂下来,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像只折翼的鸟。

二、萤火

深夜,春燕蹑手蹑脚摸进村委会。月光漏进窗棂,在旧课桌上投下斑驳光影。林老师留下的二手笔记本电脑还锁在铁皮柜里,屏幕裂着蛛网纹。上个月省城来的记者教她们开网店,说能把山货卖到全国。

“认证需要身份证...“春燕咬着下唇,户口本压在阿爸枕头底下。忽然听见窸窣声,手电筒光柱扫过来,照见林老师发白的运动鞋——这个北大毕业的支教老师总穿着城里带来的旧球鞋家访。

“给你留了门。“林老师晃了晃钥匙串,上面挂着清华校徽,“白天看见你在菌子坡转悠,是在找松茸窝吧?“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塑料盒,“GPS定位器,省农科院的新设备,能记录菌群生长数据。“

春燕摸着冰凉的仪器,想起上个月乡里来人装光伏板,说这是“科技助农示范工程“。林老师打开电脑,电商后台跳出条新消息:“云南菌菇直营店关注了您的店铺“。

三、蛛网

晨雾未散,春燕背着竹篓钻进云杉林。GPS定位器在腐殖土上闪烁绿光,她小心拨开松针,暗红色的松茸刚冒出尖。这是她发现的第七个菌窝,按照林老师教的“轮采法“,每次只取成熟菌子。

“滴滴!“手机突然震动——乡里刚通的4G信号时断时续。淘宝店铺弹出订单提醒:“上海客户预定松茸三斤,要求冷链运输“。春燕攥着沾泥的手机,想起昨天在乡邮政所看到的泡沫保温箱,那是电商扶贫项目新配的。

菌子市集上,二道贩子王老六乜斜着眼:“丫头片子懂啥冷链?“他的三轮车斗里堆着发黑的菌子,洒着增白剂。春燕默不作声地亮出手机,订单页面盖着“乡村振兴官方认证“的红戳。

“每斤抽你二十块手续费。“王老六的烟头在晨雾里明灭。春燕想起林老师的话:“数字经济时代,渠道费应该透明化...“她转身走向邮政所的绿色招牌,玻璃窗上贴着“助农快递八折“的通知。

四、逆风

暴雨冲垮了出山的便道,春燕盯着淘宝后台的五个差评,指甲掐进掌心。“松茸变质“的投诉截图上,菌柄泛着不正常的惨白——分明是王老六的货混进了她的快递箱。

“这是商业欺诈!“林老师拍着开裂的办公桌,电脑屏幕定格在《电子商务法》第三章。春燕却盯着账户余额:2376.5元,够买三个月的降压药,还能给弟弟交下学期书本费。

乡司法所的老张端着搪瓷缸叹气:“取证难啊...“话音未落,门口传来无人机的嗡嗡声。省农科院的专家正在调试新型测绘仪:“多光谱摄像头能分辨菌子生长周期,配合区块链溯源...“

春燕忽然抓起那盒被调包的松茸,菌褶里还沾着二道贩子仓库特有的石灰粉。林老师眼睛发亮:“云货架!我们可以直播采摘过程!“

五、破茧

冬至那天,春燕家的土坯房来了群特殊客人。省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背景里是新建的菌类合作社冷库。阿爸扶着拐杖站在“电商致富带头人“锦旗旁,结结巴巴背女儿教的普通话:“感谢党的扶贫政策...“

春燕却躲在厨房给上海客户回消息:“您要的羊肚菌孢子已寄出,林下种植视频稍后上传抖音。“灶台上炖着天麻鸡汤,砂锅是杭州网友寄来的教师节礼物——给林老师的。

后山传来施工队的轰鸣,隧道贯通仪式就在下周。春燕摸着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封面上印着“国家专项计划“。林老师把旧球鞋塞给她:“穿着去BJ面试,我当年就是穿着它保送的。“

六、回响

春燕拖着行李箱过安检时,背包侧袋掉出个塑料盒。安检员捡起GPS定位器正要询问,忽然睁大眼睛:“您就是滇西菌菇溯源系统的开发者?我们公司正想采购这套物联网设备...“

飞机冲进云层时,春燕最后看了眼手机。抖音直播间里,阿妈正带着妇女们分拣菌子,背景是新建的村级物流站。弟弟举着识字卡凑近镜头:“这个字念'回',阿姐说飞出大山的人,最终都要回来画个圆。“

舷窗外云海翻涌,春燕想起林老师临走时的话:“真正的飞出大山,是让每个山窝窝都长出翅膀。“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文档标题闪烁:《县域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路径研究——基于滇西菌菇产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