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H县为例
- 丁志刚 陆喜元
- 1192字
- 2025-04-08 19:07:34
四 道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杰出代表。道家学派对社会历史的基本假定是:人类社会是退化的。
(一)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开篇即论道:“道可道,非常道。”此处,老子把道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常道,二为非常道。常道为万物之本。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方法论。在治理国家时也是如此,即用自然法则来治理天下,任何人不能对国家事务妄加干预,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汉初道家思想有所发展,在治国方法上博采众长,兼用礼义道法刑名,注重实际的社会问题,表现为积极入世。
(二)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原则运用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70]。道家认为,社会是倒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难免的,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因此,无为是道家的政治原则和最高政治境界。其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一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二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是慎征伐[71]。无为而治,就是通过统治者的无为,达到民众的无知无欲,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无不为才是治理国家的目的。庄子认为,圣人是不值得称道的,从根本上看,圣人是历史的罪人,是乱天下的元凶。因此,他把无为之治推向一个极端,认为无为之治就是要回到原始、蒙昧、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淮南子》强调“君道无为”,认为人君治国要遵循无为、节欲、省事等原则。到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创立了“贵无”的宇宙本体论,认为世界“以无为本”。治理社会应该崇尚和顺应“自然”。
(三)小国寡民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2]。西汉时期,陆贾向刘邦宣传“无为而治”,并把小国寡民的思想进一步推演,提出“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舌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的社会理想[73]。
道家的治国理政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政治思想,但其法自然之道的治理理念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思想,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政府科学行政的道理,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非常丰富(牟宗三称之为治道,并认为代表性的有儒家强调的德化、道家强调的道化、法家强调的物化等),但单纯强调或贬低某一种治理思想、单纯采用或否定某一种治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确的做法是博采众长,法儒道墨相济,而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以法为主的治理方式。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对现阶段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