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销金窟

老陈拉下脸瞪着他,转而又和颜悦色了,还给他讲起加入作协的好处,“小郑啊,你可别小看这个作协,它是有编制的,每个月有一定的保底费用,可以保障你的生活,让你专心创作。”

这个年代加入县市作协是很容易的,多发表点文章即可。

加入省作协相对难一点,需要至少出版一部作品。

而国家级的作协,则需要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或者是报纸上,发表不小于30万字的作品,又或者是,出版至少两部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

照条件,郑午进全国作协都绰绰有余了。

但他根本不知道这事。

他前世不是在仆街,就是在仆街的路上,哪敢奢望这些。

这世倒没继续仆街,但他一直在忙,也没心思琢磨这些,老陈爱惜人才,反而处处替他着想,什么好处都想往他怀里划拉。

“补贴有多少钱?”

“你好歹也是个文化人,能不能别整天钻钱眼里?”

郑午就诉起了苦,“老师,我需要钱啊,你也知道我开艺人经纪公司了,那就是个销金窟好吗,一点点钱可轮不转的。”

“……好吧。既然这样,你不加入作协也行,反正你忙,那点补贴你也看不上。”

“到底多少?”

老陈有些挂不住,没什么好声气的怼过来,“每月100块。”

“噗……”

郑午差点暴笑出口,又连忙低头拼命忍住了。

可惜陈编辑的脸色已经刷的黑成炭了。

郑午连忙递上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老师,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

老陈脸色更难看了,根本不接,左右看看,才低声斥责道:“你在贿赂我?”

“老师,就一只笔而已。”

“笔?”

陈老师双眼一打,那长度、那包装,不是笔是什么?

不可能是金条。

他脸色才好看了点,接过去一看牌子,又吃了一惊,“派克金笔!这东西可不便宜啊。”

“老师,我觉得只有这种笔,才配得上你崇高的品德。”

这马屁拍得好。

陈编辑最引以为傲的事,就是自己的峥峥傲骨。

自从他当了编辑,只要他看不中的稿子,不管送多少礼他也不会过,扯出靠山来也不让过,把关死严,整得那些想图名声自费出版的人都不想找他。

但他这个人眼毒,看中的书基本畅销,是出版社员工福利的主要来源。

同事无论是看在钱的面子上,还是真钦佩他的品格,就没有不说他好的。

老陈脸色也好看了。

从古至今,文人谁不爱收集珍稀文房四宝?要不然,那些诸葛笔、歙州砚和高档金笔,卖给哪个冤大头呢?

见老头笑纳贿赂,郑午偷偷在后面擦了擦手心里的汗。

天知道他第一次行贿,有多么紧张。

这礼就好像过去送老师的束脩,两个人关系自然又亲近了好多。

后面谈话的氛围越发轻松了。

郑午又问起央视买剧本的事。

老陈温和的道,“双方正在磋商,你放心,我会游说办公室尽力为你争取。”

“太感谢老师了。”

“你好好写作品就行,我还想靠着你这个得意门生,升职成主编呢。”

座师如果高升,郑午谈版税的底气又会足上一些,当即就拍着胸口下了军令状,“我一定在两个月内再交出一部新作。”

老陈也锐气横生的拍拍他肩膀:“好!老师等你的捷报!”

事情顺利得有些超乎预料,郑午回程上把车蹬得直冒烟,又去了家小店,专门把电话打到罗星的头上。

“小郑,你到深圳了没?”

给他的信才刚寄走,所以罗星有此一问。

“已经到了,劳你挂念,罗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就是我想花钱送两个没什么表演经验的小孩子,跟着你们电影厂的剧组打杂,顺带学习表演?你们厂里有没有这种制度?”

“你是说的……就是委培生性质的那种?”

委培生,就是用人单位,委托高校培养的特定人才,毕业后需按合同到委托单位工作。

“对,就这个意思。”

“哪个单位的?”

“就是我自己公司的人。”

“耶,不得了,你自己开演艺公司了?”

罗星是影视从业人员,对这些很熟。

“没事干,随便玩玩,就问问你们厂同意不同意?”

“行,我帮你问问,你十分钟之后再打过来。”

“好的。”

郑午挂断电话,靠着柜台欣赏街上的美眉。

这个年代,沿海土著姑娘的审美,深受港剧影响,走的是风情路线,大波浪和烈焰红唇,是标配,撑得起的,魅力无边,撑不起的,就成了东施效颦。

15分钟后,郑午才又打了过去,罗星可能正等着他,电话一通,他就接了起来,“小郑,厂长说可以,不过一个月1000块学费,包吃包住,也不包分配就业。”

“别的都好说,只是学费是不是韩厂长的意思?”

“对。”

“他是穷疯了吧,要收1000块这么多!读大学都没这么贵!”

罗星在电话里嘿嘿笑,“他的意思,我们也没办法反对,你也知道我们厂现在什么个情况,能捞一点是一点。”

郑午没得选择,只能妥协,“行吧,那我就尽快把人送过来。”

毕竟按照历史,陈坤那小子现在还在重庆读职高,念他的印刷专业呢,根本没接触过影视行业,送到央视摄制组去,铁定被嫌弃,只能花钱让他先学点基础经验,后面进了组日子才好过些。

事情有了一撇,郑午骑着车冲回小院,并没有看到那甥舅几人。

应该是出去办事了。

郑午也没寻思,只坐下来干劲十足的继续码他的三生三世。

先前在他跟编辑愉快的进行PY交易时,田源跟他舅舅的谈判也已经完成。

一切谈好,田源带着他们父子去工商所完成执照变更,签字那一刻,这月入两三万的录像厅从此就与他毫无瓜葛了。

交接顺利完成,出来刚好下午三点,甥舅几人顶着最毒的太阳光回了来,几个人都晒得跟下了锅的螃蟹似的,满脸通红,连衣服上都有盐疙瘩了,就跟他高中军训在大太阳底下暴晒一整天一样。

王爱国两父子的东西搬出来,田源又搬了进去。

郑午隔壁走马灯似的又换了主人。

帮扛着行礼把二人送到环球后,田源出来,看到那块快速让他脱贫致富的小黑板,难免感慨。

从此,哥也是干大事的人了!

他回到陈院,才发现郑午已经在楼上了,就上来专门跟他说这事。

“我只收了成本钱,就是放映设备和剩下的房租。”

郑午作为一个外人,没发表任何评论。

他很理解,熟人的生意不好做,何况还是亲戚,换外人试试看,这个黄金地段的录像厅不拿上十万现金,田源绝对不会出手。

“什么时候正式交结?”

“已经交接好了,我刚把我舅他们送到环球。”

“这么快?”

“你以为呢!”

田源又想损他了,话到嘴边却拐了弯,幸灾乐祸的告诉他,“我搬到你隔壁了,以后有得你受的。”

郑午立刻恼火了,“你打呼噜千万给我小点声,敢吵到我码字,我天天把大黄放你房间去,让你天天狗毛过敏!”

“……”

“郑午,说真的,有时候,我挺后悔认识你的。”

“说得谁还不是一样似的!”

两个新邻居第一天见面就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