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华国铁路通信技术竞标(上)

第一百章:华国铁路通信技术竞标(上)

北京西站的会议室里,中央空调吹出的冷风让为华任总直打哆嗦。

他搓了搓手,眼睛紧盯着投影仪上的技术参数,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

“西门子的设备在时速三百五十公里下信号衰减只有百分之一点二,我们的龙鳞天线实测达到了百分之三点八。”

周明远指着数据报表,声音有些发抖,“这差距也太大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龙清河。

这位神秘的悦华电子首席技术官正悠闲地转着钢笔,好像面前的技术难题根本不存在似的。

“龙总,您倒是说句话啊。”为华任总急得差点拍桌子。

龙清河抬起头,嘴角微微上扬:

“我刚刚在想,京广铁路沿线有多少座隧道?”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技术人员都愣住了。

苏红袖推了推眼镜:

“根据我们的勘察报告,京广线全程共有二百二十七座隧道,总长度超过三百八十公里。”

“每座隧道的长度、弯道半径、地质条件都不一样。”

龙清河站起身,走到窗前,“更麻烦的是,火车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电磁干扰,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他突然转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拇指大小的黑色装置:

“这是我特制的信号测试仪,能模拟列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为华任总接过装置,一脸疑惑:“这是什么原理?”

“商业机密。”龙清河神秘一笑,“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它能模拟时速从零到四百公里的信号波动。”

“龙总,您这设备太先进了!”

苏红袖惊叹道,“有了它,我们就能准确找出问题所在了。”

BJ的春寒料峭中,悦华电子厂总工程师苏红袖裹紧了大衣,站在京广铁路沿线的一处信号塔下。

她掏出随身携带的测试仪,按下开关,显示屏上的数字让她眉头紧锁——西门子设备的信号衰减明显优于他们。

“苏工,龙总让您马上回指挥部。”

助理小跑过来,递给她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指挥部设在铁路旁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暖气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龙清河正站在一张巨大的线路图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龙总,西门子那边又来挑衅了。”

为华任总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怒气,“他们说我们的技术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京广铁路的需求。”

龙清河微微一笑:

“任总,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的话吗?”

林振国一愣:“什么话?”

“‘技术不在于新旧,而在于是否适合国情’。”

龙清河意味深长地说,“京广铁路每天有上百趟列车运行,西门子的方案虽好,但维护成本高,不适合我们。”

“可他们的信号衰减数据确实更好。”

白薇推了推眼镜,将一份报告放在桌上:

“这是他们在德国高速铁路上的测试结果,时速三百五十公里下信号衰减仅百分之一点二。我们的龙鳞天线实测达到了百分之三点八。”

“所以呢?”龙清河反问道。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着他。

“我们需要一个杀手锏。”

龙清河突然说道,“苏工,你的测试数据呢?”

“我已经在京广铁路沿线布置了七个测试点,但……”

苏红袖犹豫道,“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隧道和弯道区域。”

“我有个想法。”

第二天早上,林玥雅突然闯进会议室,“龙哥,你的龙鳞天线能不能根据不同的环境自动调整?”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林振国皱眉道:

“自动调整?那需要极其复杂的算法支持。”

“不一定。”

龙清河若有所思地说,“如果能在每个隧道入口设置一个信号中继站,通过反射和折射来增强信号呢?”

“这需要大量的基站建设,成本太高了。”周明远摇头道。

龙清河没有理会这些质疑,而是转向苏红袖:

“你能设计出一种动态调整的算法吗?

根据列车的实时速度和位置,自动调整天线的接收频率和方向。”

“理论上可行,但计算量太大了。”

苏红袖推了推眼镜,“除非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那就试试看。”

龙清河拍板道,“我这里有一些灵感,或许可以帮到你。”

“所以我们需要实地测试。”

龙清河再次拍板,“明天开始,我们在京广铁路最复杂的路段进行实地测试。”

清晨,龙清河带领团队来到了京广铁路最繁忙的路段之一。

这里有长达十公里的连续隧道,地形复杂,电磁干扰严重。

“龙总,西门子的人也来了。”

周明远指了指不远处的一群人,“他们说要观摩我们的测试。”

龙清河微微一笑:

“来得正好,请他们一起见证。”

测试开始了。

当列车以时速三百五十公里驶入隧道时,悦华的设备信号迅速衰减,西门子的设备却依然稳定。

西门子代表露出得意的笑容。

“龙总,看来你们真的输了。”西门子代表冷笑道。

龙清河没有回应,而是走到测试仪前,仔细查看数据。

突然,他眼睛一亮,按下了一个按钮。

“各位,请看这个!”

龙清河指向屏幕。

“在列车进入隧道前的直线段,西门子的信号强度是负七十dBm,而我们是负六十五dBm。

但在进入隧道瞬间,他们的信号骤降到负九十五dBm,而我们只降到了负八十五dBm。”

众人惊讶地看着数据对比。

“这意味着什么?”

龙清河解释道。

“在隧道出口,我们的设备能更快恢复信号,这对列车安全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京广铁路这样的高密度运行线路上,信号恢复速度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会场一片哗然,专家们纷纷交头接耳。

“龙总,这怎么可能?”

一位专家质疑道。

“我们的设备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结果明明更好。”

“因为实验室环境与真实环境不同。”

龙清河神秘一笑,“我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测试装置。”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黑色盒子:

“它能模拟列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西门子代表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这是作弊!”

“不,这是创新。”

龙清河平静地说,“我们称它为‘龙域模拟器’。通过它,我们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

接下来龙清河详细解释了他们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

当谈到“龙鳞动态调整算法”时,他神秘地笑了笑:

“简单来说,我们的设备能‘思考’,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参数,就像人一样。”

这一说法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问道:

“龙总,您能具体解释一下这种算法的原理吗?”

“当然可以。”

龙清河胸有成竹地说。

“我们的算法基于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能根据列车的实时速度、位置和周围环境自动调整天线的接收频率和方向,确保最佳信号接收。”

“这听起来像是人工智能。”

另一位专家惊讶地说。

“比那更先进。”

龙清河微笑着说,“我们称之为‘龙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