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几年前,得知士昌正在撰写一部《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并已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支持,我颇感欣慰。我鼓励他一定要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据我所知,对英国田园诗歌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并作深度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同时,欧洲田园诗歌将乡村和原野认同为人类生境的本质象征,并从正(牧歌、农事诗等)反(反田园诗等)两面着力倡导人与自然的诗意和谐,这也与当今国内生态型社会、和谐社会、新农村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时代主题紧密呼应。让国人通过英国田园诗歌发展的脉络了解西方社会乡村文化传统的守护和沿革,发挥他山之石的功效,这恐怕也是此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但凡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们都明白,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因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还需要研究者的诚心、精心和耐心;同时,要想体现出一定特色来,还得融入自己的思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士昌适合并有能力完成好这个任务,理由有三:首先,作为我的博士生,士昌的学术经历我是了然于心的。他很早就对英美田园诗歌和自然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并将这一兴趣保持至今。他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以及已经完成的多个科研项目都与此相关。通过这些前期研究,他充分收集文献资料,积累研究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其次,士昌喜欢宁静,甘于寂寞,善于思考而又勤奋好学,这与他的一贯情趣相一致。这种性格特质使得他不可能半途而废。另外,他背后还有一个以我的前博士生梁晓冬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凝聚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相互砥砺的良好风尚,近年来在英美诗歌研究领域获得不俗的成绩。他们的支持无疑保证了本研究的顺利进行。现在看来,士昌没有辜负我和周围同仁的期望。他请我为书稿作序,我当然责无旁贷,且乐此不疲。

我认为,这部《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较好地处理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之间的关系。全书虽然仍以时代顺序为主线进行编写,但并不拘泥于此。书中不少地方将不同时代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诗歌相互联系起来,展开跨时代的对比研究,以揭示田园诗歌的传承关系。而在对同一历史时期的田园诗歌进行研究时,作者则摆脱了时间顺序的束缚,更侧重对诗歌主题或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共时性研究。二是采用了以文本为核心的研究思路。作者强化对诗歌文本的推介,淡化对诗人生平、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纯史实性陈述。全书给人的印象不仅是述少论多,甚或以论代述,而且阐述深入浅出,脉络清晰,并不失诗史的完整感。三是突破了西方传统田园诗歌的范畴,拓展了英国(乃至欧洲)田园诗歌的理论疆界,进而延伸了田园诗歌的历史。全书虽然仍以传统的田园诗歌为主要论述对象,但作者通过“绪论”和“结语”所展现的意图却不能忽视。传统田园诗歌理论一般认为,欧洲田园诗歌由古希腊的忒奥克里托斯首创,后由维吉尔继承并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被传统认识长期束缚的排他性文学传统。然而,本书在绪论开篇就从神话和赫西俄德讲起,虽没直接说明,但完全可以发现作者将西方田园诗歌的历史向前追溯的意图。而以学界对田园诗歌较为宽泛的界定来看,这种追溯合理且有意义。再说那个长篇的“结语”。标题显示,这是一个不是结语的“结语”,因为作者试图通过这部分来告诉读者,英国田园诗歌发展史绝不是像大多传统田园诗歌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到了华兹华斯时代就宣告终结了。历史证明,华兹华斯不仅结束了一个旧的传统,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换言之,华兹华斯完成了英国田园诗歌的“本土化”过程,使英国田园诗歌从此步入了新时代。第四,也是我想强调的最后一点,本书不但是一部田园诗歌发展史,某种意义上还可以看作是英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史。书中有大量关于欧洲和英国乡村文化风尚的描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田园诗歌的形式得以保护和传承。这也许可以激发我们扪心自问:在当今国内大变革的时代洪流冲击下,我们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乡村文化到底还存在多少? 还能够存在多久? 鉴于此,我看好本书在我们乡村文化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此外,我觉得本书还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论述详略得当。本书详论的诗人有两类:一是文学史上公认的有成就的田园诗人,如忒奥克里托斯、维吉尔、斯宾塞、华兹华斯等;二是田园诗歌成就未必很高,但在英国田园诗歌发展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的诗人,如巴克莱、西德尼、蒲柏等。作者对这两类诗人作品的介绍不惜重墨,大书特书。相应地,对另一些诗人的作品只是简略概述,有的甚至只是提及而已。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既重点突出,又不失全面。另外,作者还特意在绪论中说明了一点:尚有个别作品曾经在田园文学史中占据过一席地位,但要么已经散失,要么以作者现有手段的确已无可查阅,最终只能提及而已。这一点足见作者对读者的诚恳与负责态度。第二、资料翔实,注释严谨、精确。书中所引诗歌文本较多,为了方便读者查阅,作者将所引诗歌文本分不同层次进行注释。对一些公认的经典之作仅注出诗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随处可见或容易查询。对那些知名度稍逊,不为我国读者所熟知但却又有必要论及的田园诗作,本书不但注明诗行,还附加注释诗歌的出处(有些甚至追溯到原始版本),目的是为了给希望更深入了解这些诗歌的读者提供追本溯源的依据。针对个别曾经被各类文献引述过,但经过多方查询仍旧无法确认原始出处的诗歌文本,本书采用转引的方式加以注明。第三、语言清新流畅,表达准确;富有文采,雅俗共赏。此书努力摆脱一般学术著作艰涩枯燥的文风,努力于严谨中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有鉴于此,我认为该书不但可以作为专业文学研究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为文学爱好者拓展文学知识提供帮助,甚或可以成为普通读者的消遣读物。

先前获悉,作者针对此课题的后续研究计划“空间理论视域下英国田园诗歌研究”又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支持,我相信这是对士昌的倾力投入以及严谨治学态度的进一步肯定。我愿借此书出版之机,表达对作者的更高期望,愿他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更稳健。是为序。

李维屏

2016年3月

于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