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角色流动

文馆文士的官职变化反映出社会角色的流动。以初唐孙处约为例,其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骑都尉、考功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少司成(国子司业)等官职,兼任五代史学士、弘文馆直学士、弘文馆学士,参与修撰《周史》《续贞观实录》《文馆词林》等文籍。[43]其文学成就与任职是密切相关的。文人职务迁转,是其社会阶层流动的体现。一般来说,由底层向上移动,五品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职务迁转由朝廷敕授,不再由吏部铨选。孙处约任考功郎中(从五品上)一职,是其社会阶层转变的一个明显标志。

官职变化促使角色转换,从而引起创作变化。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例。元、白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期间,创作的总体特点是闲适。但在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之后,元稹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曾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诗序云:“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昔三代之盛也,士议而庶人谤。又曰:事理则词直,世忌则词隐。予遭理世而君盛圣,故直其词以示后,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44]“取其病时之急者,列而和之”,是元稹新的创作倾向。白居易在元和二年(807)至元和六年(811)任翰林学士,期间的创作亦改变此前风格,尤为关注社会和民生。元和四年(809)所作《新乐府序》:“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45]元、白新乐府诗,一诗议一事。这些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诗歌,显然与他们的社会角色有关。元稹所任左拾遗承担讽谏职责,而监察御史则负责纠弹。白居易所任翰林学士也具有近侍进谏特点。[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