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媒体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自媒体与自媒体文学批评

“自媒体”一词译自英文We Media。这是一个来自于西方新闻传播学界的词语,最初由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2001年吉尔默在博客上说,平面媒体、广播是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属于新闻媒介1.0;新闻媒介2.0则是诸如数字报、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跨媒体或新媒体(New Media);新闻媒介3.0即是以博客、微博、个人主页等构成的自媒体(We Media)。2002年年底,吉尔默正式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概念,并在2003年的一篇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时代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中指出,自媒体将是未来的主流媒体[8]。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公布了媒体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合著的全球首份自媒体专题报告《自媒体:受众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与信息》(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该报告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9]。美国《连线》杂志认为自媒体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10]。可见,自媒体应该是一个以媒体主体为界定标准的概念,参与者是普通大众。使用者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自主地发布信息、传播新闻。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最为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自媒体”常常与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词语“新媒体”混用,部分学者认为自媒体就等同于新媒体,又或是新媒体发展的新阶段。例如有文章就明确提到:“自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11]“新媒体”这一概念首先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该词。虽然当时它特指电子录像,但其后新媒体概念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开来。目前,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将新媒体视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或称之为旧媒体)之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成果,所形成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12]。即是说,新媒体主要是针对所谓传统媒体或所谓旧媒体而言。信息时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主要有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两大类。从定义上看,“自媒体”与“新媒体”强调重心并不相同,“自媒体”主要强调其媒体主体为普通大众,侧重强调传媒的自主性;而“新媒体”则主要强调媒介形态较之传统媒体的“新”上,区分的是媒体的新与旧。自媒体和新媒体有着共同的技术背景,但新媒体涵盖范围更广,我们不妨将自媒体视为新媒体的一个分支,也是新媒体在当前最为典型的发展形态。

作为一种建立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核心在于强调大众自主提供、分享信息的媒体形式,自媒体拥有传统PC端互联网那些诸如自由、平等、匿名、交互性强等特点,又将其中某些特点推向极致。其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有早期的博客、目前的微博与微信等。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影响与日俱增,已然成为当下国内最热门的应用。以微信为例,有数据显示,2016年3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7亿人次,较2015年同期上涨29%[13]。较之以往,“自媒体”一词中的“自”更加强调自由、自主,用户的准入门槛更低,传播信息更迅捷、更方便,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环境,用户即可随时、随地传播其想传播的信息。在传播路径上,自媒体最大的特征是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线传播模式,而真正做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自主交叉式传播。受众的地位被彻底改变,一人可以兼具多重角色,不仅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与传播者,由此使话语权得以进一步扩展。自媒体平台还可以实现目标传播。普通民众既可以实现向特定的小群体传播信息,也可以向不确定的众多受众传播信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传播也存在诸如信息碎片化、低俗化、无序化、难于监督与管理等问题。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给网络文学及相应的网络文学批评带来了新变化。一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了诸如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它们可被视为是网络文学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延伸,是网络文学的新模式,由此相伴产生了博客文学批评、微博文学批评、微信文学批评——这里特指发表于自媒体平台之上的、针对这些文学种类进行的批评;另一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也有一些针对非自媒体平台上网络文学的评论文章或言论,自媒体自由、方便、快捷的特点也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在其上发表对各类文学(包括文学网站的作品甚至是传统文学)的意见与看法,部分个人博客就有很多这样的文学批评文章。因此,广义的自媒体网络文学批评应该是指那些发表于自媒体平台之上、以文学尤其是以网络文学为言说对象的批评,本文简称其为自媒体文学批评。无疑,自媒体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了新场域,上述两种类型批评都属于自媒体文学批评范畴。这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自媒体影响的不断扩大,于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文学批评方式,最具典型的即是博客、微博、微信这几种自媒体上发表的文学批评。

博客译自英文Blog,为Web Log的缩略词,意思是“网络日志”,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在网络上记录、发布消息。汉语中的博客也指写网络日志的人(Blogger)。博客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2001年“9·11事件”后大规模蔓延。中国第一个博客平台为2002年建立的“博客中国”网。早期的博客主要是网络爱好者沟通、传播信息的平台,后来,大量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利用这一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富有个人色彩的网络载体,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知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如余华、余秋雨、王朔、冯骥才、雷达、白烨等也纷纷申请博客,成为文学博客的博主,博客文学由此兴起。2005年年底,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一些重要门户网站,都已开通了博客频道,并开辟了文学专栏,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博客元年”。博客文学的出现促生了博客文学批评。广义的博客文学批评应该包括发表于博客之上的,对一切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阐释与言说,批评对象既包括网络文学,也包括传统文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评论家将自己发表于纸媒上的文章转载到博客,但就其本质来说,这些只是传统批评文本的电子化显现。最能体现博客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形式独特性的当属那些附于博客文学作品之后、普通网民以跟帖形式进行的评论,那些热门的博客文学作品如填下乌贼的《乱弹水浒》、北京女病人的《病忘书》等,通常都有大量的网友评论帖子。一些博客关注网络文学,推荐网络文学作品,发表对网络文学的意见与看法,也是博客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客平台如新浪博客等,还经常组织一些专题如“文学已死”“韩白之争”“梨花体”等供大家论争,吸引了传统学界以及大批普通文学爱好者参与进来,引发了一个个网络热点事件,进一步扩大了博客作为一个新的批评场域的影响力。也正因博客容易形成轰动效应,有学者将其形容为“当代文学的‘便携式激光制导单兵导弹’”[14]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继网络博客之后又一种新型的迷你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网页、手机等途径,向微博发送文字、声音、图像等式样的信息,字数一般要求控制在140字以内,内容既可以向所有网民、也可以有选择地向部分人群开放。较之博客,微博字数更简短,更富时效性和随意性。世界上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为2006年创立于美国的Twitter网站。2007年“饭否网”将微博概念引入中国。2009年8月开通的新浪微博是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微博网站。微博的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简捷性等特征,契合了信息时代人们期待快速阅读与喜欢自我表达的文化心理,推动了微博文学这一新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较大的关注。一些知名网站和传统媒体等纷纷举办微博文学征文大赛,如聚友网旗下9911微博客推出的微博客小说大赛、新浪微博主办的新浪微博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等。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等也走红网络。典型的微博文学批评就是在这些微博作品之后,读者以留言、回复等形式发表的对作品的意见和看法。微博作者也特别希望得到关注,拥有“粉丝”。一条非常流行的微博如此写道:“没有粉丝,你发微博就是日记;有一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聊天;十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座谈;有一百个粉丝,你发微博就是发言……”[15]这既说明了“粉丝”力量的强大,也显示了写作者希望得到“粉丝”的喝彩或建议。微博已经成为“作家与读者互动的一个全新平台”[16]。当然,除批评微博文学外,也有博主在微博上专门评价传统的文学作品,或者利用微博介绍、推荐其他非微博的网络文学作品,发表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它们也应该属于微博文学批评的范围,例如新浪微博就有名为“网络文学观察站”的微博栏目。

微信英文名称为WeChat,这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微信以移动网络为渠道,能够实现快速推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信息,并拥有公众平台、朋友圈等诸多功能,一经推出便影响巨大,用户数量呈几何式增长,俨然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微信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阵地。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创作文学作品,之后既可以选择发布到朋友圈供特定范围内人群阅读,也可以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供不确定的人群阅读。较之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一般字数都不多,但更易于使用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形式更加多样化。“所谓微信文学,就是借助自媒体微信平台创作、在交友圈中传播、将文学内容分享给好友,或者将用户看到的文学作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是网络文学在微信平台上的延伸”,“其形态包括基于微信平台创作并发布的原创文学、利用微信推送的传统文学作品和以微信为题材创作的小说”。[17]流行的微信文学如微信小说《摇的是你,不是寂寞》(NBC二当家的)、《微信有鬼》(莫与艾)、《微信里的玫瑰》(女子当自强)、《我和微信上摇到的女孩》(抹蜜相望)等,都是较早也较有影响的微信小说。一些网络作家如南派三叔等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的“朋友圈”设置了评论功能,“圈子”内的用户可以直接点赞或留言回复。优秀的作品一旦被诸多人评论和转载后,必然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设置有评论功能,读者阅读后可以发表看法,一些留言会被选择出来供大家观看。在微信“添加朋友”里搜索“网络文学”,可以出现几十个相关的公众号,上面有相当多的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和批评文字。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鉴于微信影响力的巨大,相当多传统文学期刊如《诗刊》《人民文学》《文学评论》《收获》《小说月报》《芒种》等纷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是传统期刊面对新媒体冲击时的一种积极探索和运营转型。

(二)自媒体文学批评的特点

自媒体文学批评是依托于自媒体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批评方式。其技术基础是数字信息、网络技术,因此仍属于广义的互联网文学批评范畴。从该角度讲,自媒体文学批评拥有上述互联网文学批评的诸种特点,又将其推向一个新高度。但自媒体平台较之传统PC媒体上的网络文学网站,其传播模式又有自己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特异之处导致自媒体文学批评呈现出新的特征。

首先是强化了批评的自主性与自由性。自媒体的“自”着重强调普通大众作为传播主体对信息的自主控制。因此,“自”,既指自己,也指自由、自主。正如有学者就指出,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个人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作为个人的主体同样拥有了新闻发布和传播消息的权利,正是这一个个单独的‘一’组成了‘WE’(我们)”[18]。这意味着自媒体中个体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因此,自媒体批评中批评主体仍然显示出大众化倾向,并有增强的趋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使自媒体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据整体网民规模的90.1%[19]。在“短信编写、微博发送”“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今天,这些网民都有可能参与自媒体文学批评。

其次是批评传播靶标的明确性与交互性。自媒体批评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复杂传播方式,更有利于作者与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文学批评方式实现更具针对性的交互影响,并可以“病毒式”传播拓展文学批评的受众面。自媒体批评由于主体身份的确定性,大大强化了批评事件的有效性和批评文本的可信度,无形之中加重了批评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特别是微信批评,可以在“朋友圈”中达成指向明确的“熟人世界”的传播功效,也可以一对一定人、定对象地评价作品,实现文学批评靶标明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正是它最大的优势。因为微信的传播特性不仅是信息的抵达和分享,更是一种社交关系的选择和目标受众的设定,基于WeChat技术设置,微信在“寻找”与“分享”的关系资源上更具传播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微信文学批评在“抵达读者”上有其独特路径。譬如,它既可以用私密性的“分享”方式,让信息在好友或朋友圈中传播,也可以用拓展性“寻找”方式,通过“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搜索号码”“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开辟更大的交友圈,为批评文本的影响力赢得更为广阔的接受空间。如研究者论及微信的优势时所言:“与博客文学相比,微信文学更具用户黏性,适于持续阅读和精准营销;与微博文学相比,微信文学更具亲和力和目标传播到达率;与手机文学相比,微信文学不受篇幅限制,多媒介运用更为灵活,传播成本也更为低廉。”[20]

再者是批评文本的碎片化与通俗性。数字化传媒时代的写作、阅读和评价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写作是碎片化“续更”,阅读是碎片化“追更”,批评也是三言两语的碎片化即兴评价,这也是信息时代信息构型的必然趋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自媒体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自媒体时代,人们随身携带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等车、吃饭等零碎时间,利用这些移动终端浏览新闻资讯、刷微博、看朋友圈和读电子书等。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被生产、传播。数据显示,早在2013年,“中国网民每天发布和转发微博信息达2.5亿条,每天发送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信息超过200亿条”[21]。临屏阅读的过程中,如此多的信息数量使人们很难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关注某条文本,而不受其他信息的干扰。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页面通常将用户关注对象及好友发表的文章汇聚在一起,用户阅读的只是作者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即使是文章篇幅相对较长的博客,人们通常也是快速浏览不同关注对象的博客,得到的信息也是零散的。阅读的碎片化使批评也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特征。在信息洪流面前,人们根本无暇深入、细致地思考便做出简单的回应。作家北村在谈到微博的私用时曾说,他很少对跟帖做出回应,不想惊动读者,尽量减少争论,“因为字数太少,不够用来辩论很多问题,文学思辨的过程在微博中是难以实现的”[22]。自媒体阅读中,人们常常只是浏览题目、图片,一般不展开细致阅读,即使点开,手指滑动间的阅读也很难达到纸媒阅读的精细。很多人甚至并不阅读便手动“点赞”。微信小说《摇的是你,不是寂寞》作者“NBC二当家的”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微杂志”(ID:weixinzazhi)上,一位名为“万能的孙悟空”的读者对“NBC二当家的”另一篇微信小说《网红设计局》的回复,很能体现出微信文学批评的随意性色彩:“其实我很久没有正经八百看过这个公众号发的是啥了。起初关注你就是因为你的小说,后来我一直在想你怎么不见了呢。打开方式不对。后来呃日子太忙忙到没法回到过去。晚安。”这些读者并非专业的评论家,只是对作者或文章内容有所感触而发言,内容也并非必须与作品有关,倒是有些文学网站的微信公众号上的评价文章和网站经营者对自己网站作品的推介,常能看到一些有见地的“长评”。自媒体文学批评的碎片化特征,反映出信息时代读者阅读的丰富、广泛,以及读者与作者之间距离的拉近,让人看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批评家的可能;但同时,碎片化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批评的深度,那些只言片语或者一二百字的评论文字,抑或仅仅只用图片、表情符号来表达赞扬或质疑,无法达到深度的赏析和交流。从这个角度看,北村的担心或许不无道理。他在谈论微博对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影响时,曾说:“‘快捷’‘集中’是微博的好处,但这样一种很轻松的交流方式,容易让人上瘾,阅读的时间被占去。再一个,这种‘碎片化’的境况,久而久之会让我们的思想肤浅化。”[23]这种言论同样适合其他类型的自媒体文学批评。

与批评主体大众化、“草根化”相适应,自媒体批评语言呈现出通俗化特征。自媒体终端的批评,篇幅一般比较简短,网友直抒胸臆,率性而为,而不讲求逻辑性和表意的学理性,如微信甚至只需手动一下“点赞”即可。即使是那些传统作家、批评家的博客、微博,通常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语言风格以吸引普通读者,自觉让批评的姿态向“草根”靠拢。孔庆东就指出:“虽然博客里有很多‘名人’,但这些名人也是以‘草根’姿态写作的。无论是被称为‘80后’作家代表的韩寒、郭敬明,还是成名已久的作家余华、郑渊洁,他们都必须回到生存的地平线上,才能被认同。博客特殊的发表方式,制约了‘创作’的神圣性。”[24]国内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作者闻华舰在谈到这部作品写作过程时曾说,小说中除了主要的几个人物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微博网友,他们的互动评论和留言都被写进了小说里,甚至包括真实的微博链接地址,读者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这个真实人物的微博[25]。这段话鲜明体现出了读者如何参与到作者创作中。传统文学批评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关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然而在自媒体文学批评中,作者有时候只是凭借自身喜好进行价值判断,而不追求方法与逻辑,这正是形成自媒体文学批评文本通俗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