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结构:如何从“文本到思想”

文本是研究的依据和材料,在深耕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地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逻辑起点、思想转变、研究思路,以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科学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科学地还原随着劳动观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思想形成史的脉络,这是本书的总体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思想来源的梳理。“来源”研究,是思想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基本精神和发展过程的理解。本书的探源方式,选择了一个较为惯常性的方法,即主要是通过思想家的理论活动来揭示不同时期对劳动论题的相关阐释,通过他们的思想传承关系来呈现思想的源流关系。而且,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探源不以“狭义”的理论来源做考据,而以更为丰富的“广义”来源为考察的。这主要体现在,在具体的考察范围上,本书参考了新近出版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的阐述,在横向和纵向上拓展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理论探源的考察工作,在纵向上将理论考察的来源延展至古希腊时期哲学思想家的影响,在横向上除了继续以“三大来源”作为考察对象外,还在“共时性”的维度上,特别考察了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鲍威尔兄弟、施蒂纳、施特劳斯等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即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文本解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视角来探究劳动理论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的专著,有以专题形式来探究劳动观具体理论内容的专著,有以理论抽绎、思想综合的方式对哲学的劳动观和经济学的劳动观进行发展史意义上考察的博士论文,也有把马克思的劳动观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做比较,或对以阿伦特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做分析批判的研究论文。而本书的研究方法则是基于对文本的忠实考察,以立基于文本思想史的串联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进行一个孕育、萌芽、创立、发展、延伸的理论发展轨迹的追寻,以期在一个历史动态的文本视域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总体的劳动观做一个梳理。

在文本研究的过程中,遵循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寻求文本之间关于概念理论表述的统一性,呈现以经典著作为主要载体的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轨迹;又通过解读呈现其差异性,并对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理论本身的理解。当然,文本研究工作量极大,且有一个难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经典的文献,如何才能从中进行典型性选择,以使我们既做到不遗漏,又做到全面客观?第二个难题就是,在研究经典文本时如何能够透过文本的思想解读把握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而呈现出具有逻辑主线的思想发展史,而不仅仅是文本和观点的罗列?

就本书的研究思路来说,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赞同学者杨洪源的观点:“任何复杂的研究工作都是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的。纵使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有再多的空白需要填补,也得以文本个案研究为起点。”[16]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卷帙浩繁的论著中,还是主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特质、内涵与发展趋势的经典文本,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这些文本都经过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深思熟虑,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因而篇幅较大且大部分内容已经成型。诸如《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反杜林论》等。尽管过去对这些著作有了翔实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颇具影响力的成果,但本书的解读就是从中搜寻关于“劳动”这一主题的阐述,由此开展以主题为线索的文本解读研究。

对第二个问题,阿尔都塞的研究方法给了笔者启示。阿尔都塞曾在《论偶然唯物主义》一文中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论述:“为了研究那些伟大作者的哲学立场,有两种非常简单的方法:1)道听途说的方法:听专家们怎么说。2)岩芯的方法:从一个岩芯出发,我们可以重构一种哲学得以出现的哲学空间,测定其语义学的、哲学的根须的深度。3)想要既经济(指金钱上经济,尤其指思想上经济)又快速地获得结果,只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够了。”[17]阿尔都塞坦言自己就是用第三种方法,从斯宾诺莎出发理解了笛卡儿,从黑格尔出发理解了康德等。那么本书也借用这样一种方法,即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的劳动观的研究中去尝试挑出那些引用较多的、论证密集的、较具代表性的“争议性问题”进行着重的解读,此外,就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发展过程中的中西方交锋的观点中去寻找核心的论题,进而在文本与时代问题的互动中,把对于“劳动”这一核心论题的提出、发展、成熟、批判、超越作为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整体性研究的界限标准,展示出理论前后联系以及形成发展的过程,梳理出思想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历史演进轨迹。

在这一部分还存在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创新点,那就是对恩格斯劳动观的单独的考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与马克思劳动观的“区别辨析”。在传统观点中,马克思同恩格斯似乎是不分你我,完全一致的,以至于在对劳动观的考察中,学者们也没有将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做章节,而是混合在一起作为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来进行理论梳理。但如果以文本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种简单的认识只会影响到他们各自思想理解和把握的准确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存有非常鲜明的非本质差别,这是任何一个不抱成见的人都难以否认的事实。在他们劳动观形成的轨迹考察中,我们能够通过文本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把握,即马克思的思想转向很复杂,恩格斯也曾谈道:“不止一次的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由纯粹的政治学研究转向经济关系,并走向社会主义。”[18]而恩格斯则首先更早、更多地转向经济学,在马克思将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后,恩格斯的研究则系统地转向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乃至军事科学,更多地探讨自然科学发展与哲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联。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做了新的探索,其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也得以发展。所以,依据文本进行梳理,我们能发现,劳动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核心主题,也在两个人的不同的思想史中呈现出别样的阐释意义。

第四部分是从文本到思想的“关键一跳”,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审视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关联性地生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基于前述对写作的原始情境、文献状况及主要细节为内容的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进行思想上的总体观照和把握,进而真正将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统一起来。而这一部分的工作无疑也是最困难和最难出新意的。在文献综述中所提到的一些劳动观的研究专著和博士论文,都涉及了劳动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关系,如王文臣的《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此为主线展开的,本书又将以怎样的研究视角提出较具价值的观点呢?

在研究中,本章的思路不是针对问题进行“按图索骥”的“构建”,而是突出尊重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发展的“理论生态”,尊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史考证的文本依据和历史事实的研究态度。本章在“劳动观”中透析的是“生成”的“原始”和“自为”的状态。具体来说,探讨“劳动观”,必须既尊重思想史的探源,也把握其本身的“发展史”的文本结构,还应尽力呈现出历史语境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而“劳动观”的理论构建又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的研究方法论紧密关联,可以说,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发展,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最终成型;也正是由于“劳动观”内容的不断拓展,“历史唯物主义”才得以构建。单纯地割裂它们,谈论哪一个理论自身的演进,都是单薄的,因为“劳动观”的理论内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由此,用“观”的内容去对照“生成”,在“生成”中去把握“劳动观”的这一主线,也可以说是一种“双向”的解读方法。

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时代化解读。这一部分是希望在完成对劳动观的历史解读、文本解读、理论解读的基础上,使得劳动观的内容进一步拓展,与新时代所发生的实践进行联系,由此使劳动观的解读具有一种时代化和现实性的价值。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本书研究能力和水平有限,无法真正地一一研究透彻。因此这一部分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研究展望和初步讨论:一是理论观照,主要选取广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中较具典型性的人物和观点,对他们纷纷向马克思恩格斯发出的“劳动”之问,并由此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消解”之论,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依据前述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持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观解读,做反驳性回应。二是实践观照,即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催生的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脑力、体力劳动——即彻底地把人排斥在生产之外,彻底革新了人类劳动新的形态的历史质变,以学者对此问题的回应和“回到马克思”的现象解读,尝试分析以“劳动”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化特质。三是价值观照,即从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价值意蕴出发,坚持肯定劳动价值论学说的基本原理,指出体面劳动的当代意涵就是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基本态度,保护劳动权利和劳动权益的基本关怀,肯定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原则。四是理想内涵,即指出人是从事劳动的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掌控者,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文明的新境界,也只有通过人的劳动,人才能在这种最基本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真实的存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