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关于本书的体例

本书采取了传统的学案体进行编撰,即以功利学者人物的思想为脉络,对先秦功利思想进行梳理和阐发,以此显示先秦功利思想的基本面貌。

本书之所以采用这种体例,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首先,这种写法是黄宗羲所首创,即按照思想家的思想作为脉络来整理学脉,有利于对思想的逻辑进行精细分析和比较。此后,这种做法得到治思想史学者的广泛接受,成为古代思想史写作的经典文体;其次,不同功利思想家的论述差异性较大。例如,虽然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而申不害与韩非的思想也一脉相承。但是,作为不同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们的关注点和理论论证却各具特色。为了较为精准地把握先秦功利思想,学案体应该是较好的方式;另外,随着中国古代功利思想传统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原始文献的进一步丰富,学案体开放的写作方式,显然有助于对先秦功利思想展开后续深入挖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利益政治学研究的特定维度,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功利思想的梳理和发掘刚刚起步。正因为如此,本书对于先秦时期功利思想的梳理和阐述,只是这方面工作的初始。就本书的体例和内容而言,只是对于先秦功利思想代表人物思想的初步整理和解释,显然,后续的深入阐发、科学甄别和深刻分析,无疑需要更加专业和深入的艰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