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药从经论

◎ 概述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性甘、辛,凉,归肺、脾、胃经。具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生津止渴等功效。

◎ 经论

《神农本草经》云:“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 释经

葛根性平味甘。“消渴”既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之糖尿病,亦专指口渴病证。“身大热”即自觉皮肤滚烫烧灼感或体温升高。“呕吐”指饮食、痰涎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诸痹”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病。因葛根可升发津气,益胃津,故有“起阴气”之谓。“诸毒”可理解为多种病邪,言葛根能祛邪毒(包括解酒毒)。

◎ 药证

发表解肌:葛根可解肌发汗,用于治疗外感表邪引起的项背部强急疼痛。

升阳透疹:葛根辛而发散,凉而透热,专走肌表,临床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之证。

止泻、生津止渴:葛根生津,实为鼓舞脾胃清阳之气(津液)上行,故叶天士有“竭胃汁”之说,临床可用于治疗因湿(寒湿、湿热均可)之泻痢及脾虚津停之消渴病证。

◎ 炮制

葛根的炮制,古代有绞汁、蒸食、醋制、去心微炙、切焙、干煮、炒黑、煨熟等法。临床应用时有生葛根和煨葛根之分。生葛根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备用。煨葛根有麦麸煨、湿纸煨之别。麦麸煨即将麦麸撒在热炒药锅内加热,锅中冒烟时加入葛根片,不断翻炒呈焦黄色;湿纸煨葛根即取葛根用湿纸包裹,埋入无烟热火灰中,煨至纸呈微黄色。

二者功效存在差异,生葛根发散力强,长于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常用于外感风邪、热病口渴及麻疹等。煨葛根发散力减弱,但止泻作用增强,长于治疗脾虚久泻。张秉成《本草便读》云:“煨熟则散性全无,即由胃入肠,不行阳明之表,但入阳明之里,升清为用。”简言之,煨葛根止泻力强,主里;生葛根升散力强,主外。

◎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葛根用量为10~15g。临床上,葛根大剂量可用至120g。实践表明,葛根在辨证合理的情况下,其剂量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调大。治外感性疾病,一般30~60g,而发挥升阳生津作用时可用至90~120g。仲景在《伤寒论》中葛根用量多在4~8两。

◎ 阐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将葛根分为“葛根”(习称“苦葛”)与“粉葛”。一般认为“葛根”退热效果好,而“粉葛”生津效果佳。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认为,粉葛干品可溶性糖、淀粉含量较高。明清时期,有葛根“竭胃汁”一说,这种观点是基于葛根对津液代谢的影响提出的,一般指野葛。野葛生津作用的发挥,与天花粉等药物补益胃津不同,是靠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产生的。因鼓舞脾胃津液升腾上达头面及项背,故有“竭胃汁”一说,故临床针对津液亏虚一类病证,野葛应慎用。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粉葛以“益胃生津”,似乎更为恰当。即便如此,葛根本身并无实际补益津液作用,仅能升发脾胃津液,所以对脾胃气津造成一定影响,需辨证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