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药成

◎ 药对

葛根配麻黄,解表发汗,用于治疗太阳伤寒之项背强痛;配升麻,止泻透疹,用于治疗麻疹之疹出不畅、大便泄利之证;配竹叶,清胃除烦,用于治疗产后中风证;配甘李根皮,清热润燥,用于治疗奔豚气上冲胸腹之寒热往来。

◎ 角药

葛根配黄芩、黄连,清热利湿,用于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湿热泻痢;配党参、白术,健脾升津,治疗脾胃虚弱之泄泻等;配麦冬、天花粉,生津止渴,治疗消渴阴亏口渴等;配桂枝、白芍,解肌发表,治疗太阳中风证伴有项背部强痛;配柴胡、石膏,解三阳经之热,治疗伤寒三阳合病。

◎ 经方

1.葛根汤及其类方

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寒邪侵袭,营卫郁滞,太阳经络受邪,邪气乘虚侵入肌表而项背部强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本条则说明了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治疗方法。以桂枝汤调和脾胃阴阳,加葛根升发脾胃津液以止泻,加麻黄增加散寒宣通水液之功。方以葛根为君,一则通过升发脾胃津液上达人体头面、项背,增强出汗以排泄风寒之邪;再则通过升腾津液,使陷下之水谷清气上行,引清阳以出上窍,达到止泻的目的。

太阳阳明合病兼呕——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不见下利,但见呕吐,为浊气在上,胃气上逆。半夏可引脾胃之气下行,祛除痰饮水湿等邪浊引起的胃气上逆,以达到止呕的效果。

太阳阳明之协热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见桂枝汤证,而用下法,邪气陷里化热,如此表里同病,发表则内有郁热,清里则内有表寒,实为进退两难。表有寒,仲景以葛根升腾胃津以解表止利;内有热,以黄芩、黄连清中上二焦之热。为防胃津升腾太过以耗伤气津,故配以甘草顾护胃气、调和药性。葛根在此方中,其作用主要是解表止利。

寒滞经脉,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盖风寒客于太阳经俞,营卫不和,出现发热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舌苔薄白,脉浮缓。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葛根解肌发表,生津舒筋。现代可用以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眩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心综合征等。

2.冲气上逆——奔豚汤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中用葛根,一种观点认为,葛根为柴胡之误;另一种观点认为葛根升清即所以降浊。我们在临床上借其升清降浊之性及全方平冲降逆之效用于绝经期出现的寒热往来、面部烘热效果良好。

◎ 方证

以葛根为主要药物组成的方剂临床应用指征如下:

葛根汤

以项背部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下利为其辨证要点。

葛根加半夏汤

此方辨证要点是在葛根汤基础上兼有恶心呕吐。

葛根黄芩黄连汤

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喘而汗出为其辨证要点。

桂枝加葛根汤

以发热汗出、恶风、项背肌肉强急、脉浮缓为其辨证要点。

奔豚汤

以气上冲胸咽、腹痛、往来寒热、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为其辨证要点。

升麻葛根汤

以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脉浮数为其辨证要点。

葛花解酲汤

以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心烦神乱、小便不利或泄泻为其辨证要点。

◎ 量效

1.绝对剂量

葛根大剂量运用,可用至半斤(8两),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主要通过鼓动脾胃清阳之津上行以达到止泻的作用。该功用对急性病证适宜,若用于慢性病,难免有竭及脾胃气津的顾虑,应中病即减或中病即止。但不同炮制方法的葛根其止泻作用剂量不一致,若用煨葛根10~30g即可发挥厚肠、止泻、升阳的作用,临床尚需明察。

中剂量一般用量为3~4两。如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量均为4两,主要发挥解肌退热、增液舒筋的作用。其机制在于葛根升发胃津,促进津液上行,一方面迫使病邪通过发汗方式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可补益上部颈项部位津液的亏损而舒缓滑润筋脉。

小剂量则主要见于后世名方,如升麻葛根汤(《奇效良方》),方中葛根用量为3钱(约9g),取其升散透疹作用,用于治疗时气瘟疫、疮疹未发之证,其机制亦是通过调动机体津液,通过发汗的方式排除病邪。

2.相对剂量

(1)解肌退热:

葛根用于表证,与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等相配,可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葛根汤中,葛根与麻黄、桂枝的比例为4∶3∶2(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与桂枝的比例为4∶3(葛根4两∶桂枝3两)。方中葛根剂量大于麻黄、桂枝剂量,可增强麻、桂等解表药的发汗效果。

(2)升阳止泻:

葛根用于下利证,可发挥止泻之效。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的比例为8∶3∶3∶2(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炙甘草2两)。方中葛根大剂量运用,可促清阳之气上行,使胃肠津液上承以减少胃肠道津液含量以达到止泻目的。

(3)透疹疗疮:

瘟疫疹出不畅,或由内热炽盛,或由汗出不彻,以葛根配伍升透之药,可助透疹疗疮之功。《奇效良方》之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比例为5∶6∶5∶5(升麻2.5钱∶葛根3钱∶芍药2.5钱∶甘草2.5钱)。方中重用葛根,配伍健脾敛阴之品,可助伏热透发,且防升散之味伤津耗气。

(4)解酒食之毒:

葛花与葛根均有一定解酒食之毒的功效。经典方剂如葛花解酲汤(《兰室秘藏》),方中葛花、砂仁、白豆蔻比例为1∶1∶1(均为5钱)。历代本草中有谓葛根能解酒食之毒者,考葛花较之于葛根,味甘性凉,清热利湿之效更佳。临床用于解酒,葛花(现多用葛根)的用量宜在15g以上。

◎ 服饵

在《伤寒论》中葛根的煎煮方法较为特殊,一般为“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可能原因包括:一方面葛根为块根入药,质地较重,久煎可促使有效成分煎出;另一方面葛根久煎取其药性醇和之性,可入中焦。正如柯韵伯言“葛根秉性轻清,赋体厚重,轻可去实,重可镇动,厚可固里,一物而三美备”。但现代药理研究,通过选取葛根黄芩黄连汤和葛根汤作为研究载体,分别按照经方先煎和现代共煎的煎煮方法制备样品,以葛根素、大豆苷及大豆苷元等10种有效成分为检测指标,结果发现,葛根先煎与否对君臣药物的有效提取率并无明显影响。当然,在奔豚汤中葛根并未要求先煎,是否因其他几方葛根与麻黄相配,故而先煎去沫尚需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