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药从经论
◎ 概述
杏仁在中药中指苦杏仁。苦杏仁是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
◎ 经论
《神农本草经》云:“杏核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 释经
杏仁味甘性温。“咳逆上气”指咳嗽气逆之症。“雷鸣”指喘气时喉中有痰鸣声,声如拉锯。“喉痹”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下气”指平降气逆的一种治法。“产乳”指杏仁能促使孕妇分娩,亦可用于产后少乳。“金创”为金属器刃损伤人之肌体所致之创伤。“寒心”指寒饮在心下。“贲豚”其病发自少腹,上至心下,似豚奔突。
◎ 药证
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者。
◎ 炮制
杏仁可在采收成熟果实,取核、洗净、干燥后,作为生杏仁直接使用。但杏仁多采用燀制,即取净苦杏仁置10倍量的沸水中,燀至种皮由皱缩至展开即捞起,置冷水中浸泡后去皮、干燥,用时需捣碎。或将燀杏仁将文火炒黄,为炒杏仁。
◎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杏仁用量为5~10g。大剂量可用至15g,常用剂量为5~10g。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常用量为50~70粒。
◎ 阐微
《本草思辨录》云“杏仁研之如脂,以濡润之物而擅横扩直降之长,故于伤寒杂证皆多所资藉”“表实而邪不得解固喘,邪解而气不得下亦喘,杏仁既走表而复入里,则外散之气,亦相与由中道而下,是故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又有杏仁,则为治喘”“杏仁兼能下气止喘也”。故杏仁既可用于肺气不利,又可用于喘证。《本草崇原》云其治疗奔豚证“寒心奔豚者,肾脏水气凌心而寒,如豚上奔;杏仁治肺,肺者金也,金为水之母,母能训子逆;又肺气下行,而水逆自散矣”,指出杏仁通过降肺气以散上冲凌心之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