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统诸方
和法,即通过和解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以祛除的治法,主要用于少阳证。其既非汗法也非下法。如《伤寒明理论》言“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可矣”。和法不仅要祛邪,也需扶正,兼顾脏腑功能,性质平和,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和法狭义即为和解少阳,广义则为一切调和脏腑内外之法,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等。柴胡作为和法的代表性药物,通过合理配伍,可体现以下和法之用:
1.和解少阳法
用疏散清利之品如柴胡来和解退热,条达枢机,清透半表半里之邪,并配伍扶正之品如人参、大枣以提高疗效,达到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的要求。常用于治疗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的病证,如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中耳炎、偏头痛等。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2.调和肝脾法
肝脾不和的病证,多因肝气郁结、横克脾土,或因脾虚失运,土虚木乘,肝失疏泄,出现胸胁胀痛、腹痛腹泻、神疲纳少、手足不温、月经不调等。调和肝脾法是指用疏肝理气、养肝和血之药如柴胡、当归、白芍、陈皮、香附等,配伍健运脾胃之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使肝得疏利,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脾得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脾同调,气血兼顾。代表方有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3.升举阳气法
脾虚下陷的病证,多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引起,导致脾胃内伤,清阳不升,虚劳发热等,出现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纳差便溏,或脱肛、子宫脱垂、久泻崩漏等,也可出现身热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等。升举阳气法,即以柴胡、升麻之轻扬升提,配合黄芪、人参等甘温补气之品,以升举清阳,疏表退热,一补一升,中焦脾胃之气得补,下陷清阳得提,上焦卫气得振,如此则寒热得除,虚劳得治。此为“甘温除大热”的重要配伍。正如张元素《医学启源》载“柴胡……气味俱轻,阳也,升也……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以及李杲《脾胃论》之“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该法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陷汤、完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