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药成
◎ 药对
防风配荆芥,祛风解表;配薄荷,疏风退热;配麻黄,祛风散寒;配桂枝,解表散寒,温经止痛;配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配白术,燥湿健脾,升阳止泻;配天麻,平肝息风;配防己,通利玄府,利水退肿;配熟地黄,补肾明目,引药上行;配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配乌梅,祛风解痉,敛肺生津。
◎ 角药
防风配黄芪、白术,可益气固表;配麻黄、荆芥,可解表散寒,祛风止痒;配羌活、独活,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配天南星、天麻,可息风止痉;配薏苡仁、地龙,可清热除湿,通经活络;配当归、地黄,可养血祛风。
◎ 经方或类经方
1.表虚受风自汗证——四味防风散
《外台秘要》“深师疗风多汗恶风。四味防风散方。防风(五分)、泽泻、牡蛎(熬)、桂心(各三分)。上药捣下筛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再。忌生葱”。防风为祛风之要药,表虚受风,营阴外泄,可用之祛风敛汗。
2.脾虚风痰上扰证——防风饮
《外台秘要》“疗风痰气,发即头旋,呕吐不食,防风饮方。防风、人参、橘皮(各二两)、白术、茯神(各三两)、生姜(四两)”。脾胃内虚,痰湿内生,风邪夹痰,上扰清窍,故见头眩、呕吐,治当健脾化痰祛风,方以参、术、茯、陈健脾化痰,防风祛风,生姜和胃降逆,诚对证而设。
3.风中经络证——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条文中“大风”乃正气虚弱,无力抗邪,风邪趁虚,入中经络所致。因其病重而传变迅速,故名“大风”。风邪夹痰,流注经络,痰瘀互结,经脉不利,故见肢体麻木,沉重乏力。而风邪外袭,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盛伤阳,阳失温煦,故见心中寒栗不足。侯氏黑散中以理中汤温阳健脾,防风合当归、川芎、细辛、桂枝辛温散寒,祛风通络,桔梗、矾石化痰散结,牡蛎、菊花、黄芩清热息风,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益气通络、化痰行瘀之功。
◎ 方证
防风常用类方的临床应用指征如下:
四味防风散
以恶寒或恶风、汗出为其辨证要点。
防风饮
以眩晕、呕吐、食少、纳呆为其辨证要点。
防己地黄汤
以狂躁妄动、喃喃自语、无寒热而脉浮,或神疲形倦、手足蠕动、瘈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舌红少苔、脉虚细数为其辨证要点。
桂枝芍药知母汤
以肢体关节肿大疼痛、身体消瘦、两脚肿胀、麻木如脱、头目晕眩、气短疲累、郁郁不舒、恶心呕吐为其辨证要点。
薯蓣丸
以神疲气短、纳差体瘦、眩晕心悸、面色㿠白、兼见恶寒、发热、咳嗽、肢体酸痛、舌淡、脉虚弱细微或浮大无力等为其辨证要点。
侯氏黑散
以肢体麻木、手足厥冷、沉重乏力、腰膝酸软、心中寒栗不足、舌边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其辨证要点。
竹叶汤
以产后头痛发热、面赤气喘、恶寒无汗或汗出、身痛乏力、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无力等为其辨证要点。
荆防败毒散
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不渴、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薄白、脉浮数,或疮疡初起、红肿疼痛兼有上述表证为其辨证要点。
防风通圣散
以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或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斑疹瘾疹等兼有上述表证为其辨证要点。
川芎茶调散
以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其辨证要点。
玉真散
以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为其辨证要点。
消风散
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布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舌苔白或黄、脉浮数为其辨证要点。
大秦艽汤
以口眼㖞斜、舌强不能言语、四肢无力,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为其辨证要点。
玉屏风散
以体虚易感、畏风自汗、面色㿠白、大便溏薄、舌淡、脉虚浮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痛泻要方
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为其辨证要点。
羌活胜湿汤
以肩背僵痛、头痛身重、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腻、脉浮为其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
以腰膝酸痛、痿软无力、关节难以屈伸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为其辨证要点。
升阳益胃汤
以周身乏力、身重喜卧、关节酸痛、畏寒怕冷、头眩耳鸣、情绪低落、口苦口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脘腹胀满、面色㿠白、小便频数、大便不调为其辨证要点。
槐角丸
以便前、便后出血,或便中带血,血色鲜红或晦黯、舌红苔黄或腻、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 量效
防风在经方中的量效关系如下:
1.绝对剂量
较大剂量见于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防风用量为4两,是防风应用的最大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风湿历节病,因风寒湿邪外袭,致痹阻关节筋脉,日久不解,化热伤阴,气血耗伤,筋骨失养,清阳不升,浊邪犯胃。风寒湿邪留滞筋脉关节,日久邪气渐深,非散无以祛邪,非温不能通痹,故仲景此方中防风用量极重,取其祛风胜湿,宣痹止痛之效。南宋蠲痹汤用防风1.5两亦取此法。
普通剂量见于防己地黄汤和竹叶汤,防风所用剂量分别为3分和1两。其中防己地黄汤主治阴虚血热,感受风邪证(临床上也用此方治疗精神类疾病),而竹叶汤主治产后阳虚中风证,可知普通剂量的防风多用于外感风邪,取其祛风解表之功。
另外,防风普通剂量亦见于丸散中,如侯氏黑散及薯蓣丸,用量分别为10分和6分。侯氏黑散主治风中经络证,而薯蓣丸主要用于虚劳体弱,易受外感之人,两方俱为丸散之剂,且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缓缓治之,以获疗效。方中防风主要用于配合补虚诸药,盖扶正之时,取其祛风散邪之意。
2.相对剂量
(1)解表散寒,温经止痛
在《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地黄汤、竹叶汤中,防风与桂枝比例均为1∶1(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防风4两∶桂枝4两,防己地黄汤中防风3分∶桂枝3分,竹叶汤中防风1两∶桂枝1两),且以上三组经方均为汤剂。取其解表发汗的同时,一者除湿止痛,一者温经止痛,组合配伍以增强温通经脉、除湿宣痹之功。
(2)燥湿胜湿
在《金匮要略》侯氏黑散中防风与白术比例为1∶1(防风10分∶白术10分),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防风与白术比例为4∶5(防风4两∶白术5两),薯蓣丸中防风与白术比例为1∶1(防风6分∶白术6分),上述方剂中防风与白术基本可以看作相同剂量比。二者合用,祛风胜湿与健脾燥湿寓为一方,增强除湿功效。
(3)扶正祛邪
在《金匮要略》侯氏黑散中防风与人参比例为10∶3(防风10分∶人参3分),薯蓣丸中防风与人参比例为6∶7(防风6分∶人参7分),竹叶汤中防风与人参比例为1∶1(防风1两∶人参1两)。防风祛风解表,人参益气扶正,两药同用,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敛邪。
◎ 服饵
祛风药多辛温而燥,而本品质润,甘缓微温,药性缓和而不峻烈,故有“风药中之润剂”的说法。尽管防风药性温和,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草部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但毕竟系发散之药,亦不可久服。如《景岳全书》载“风药中之润剂,亦能走散上焦元气。误服久服,反能伤人”,若正气虚弱者则不耐辛温发散,若阴虚津亏者则恐有伤阴之嫌。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亦明示:“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若以上情况确需使用,也须配伍扶正之品以顾护正气,以免伤津耗气,徒增他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