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举隅
案1 治风湿历节(类风湿关节炎)
石姓,女,34岁。患类风湿关节炎半年。风寒湿热杂至,风胜则游走疼;湿胜则关节肿;寒胜则剧痛;热胜则发热。故病形体消瘦,手足小关节渐渐粗大,活动不便,大关节游走疼痛无定,痛甚时,如虎啮痛不可忍,低热不尽,脉象细滑,舌红苔白。病情复杂,治极棘手。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兼治。处方:桂枝10g,赤芍12g,甘草6g,麻黄6g,生姜5片,白术10g,知母12g,防风9g,附子12g。
加减连服50剂,关节疼痛基本控制,低热退尽,行走活动自如,体形渐壮,病邪已经衰退。原方加补气养血药调治,以防病情反复。
(刘渡舟医案)
主要症状:形体消瘦,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发热轻,舌红苔白,脉细滑。
病机归纳:风寒湿相搏,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化热。
经典方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方义分析:此案患者症状集中于手足大小关节,肿胀疼痛,属中医“历节病”“痹证”范畴。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且痹阻日久,郁而化热,故兼具风、寒、湿、热邪的证型特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既有祛风逐邪、除湿止痛之麻黄、防风,也有调和营卫之桂枝、芍药,同时以知母清热养阴,附子散寒止痛,风寒湿热四邪兼顾,祛邪之时不忘以白术、甘草、大枣和中护正,为寒温并用治疗杂病之代表方。
药证归纳:风湿历节为人体感受风寒湿邪,邪气侵入腠理痹阻关节所致。临证中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该病的经典方,沈明宗言“此久痹而出方也”。“肢节疼痛,邪气痹于骨节表里之间……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本病足三阴经受邪而非独肝经,表里俱病、寒热兼有而非独寒湿,非治一经一邪。以方测证,从经来看,诸药合用,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通解五脏之痹,桂枝、甘草可除心痹,麻黄、甘草可防肺痹,白术、甘草可疗脾胃痹,芍药、甘草可制肝痹,附子、甘草可治肾痹;从邪来看,风为百病之长,首以防风助诸药增其药力,亦能得诸药所助而益其散风之功,正如李东垣所言“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上,乃风药中润剂”,配麻黄、桂枝则增其祛风散邪之功,配白术则增强除湿,配附子则增强温经散寒止痛,配芍药则增其疏肝柔肝缓急。在表风寒湿去,在里气血并调,故病自除。
案2 治糖尿病性腹泻
刘某,女,5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5年,腹泻3个月”于2014年2月25日就诊治疗,予以胰岛素强化方案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佳,餐后血糖在15mmol/L左右。症见腹泻,4~ 6次/d,稀溏便,呈棕黄色水样便,无腹痛、里急后重、黏血脓液,饭后腹胀,口干,易饥,胸闷,心烦,视物模糊,四肢末端麻木,神疲乏力,双膝关节疼痛,多尿,舌红,苔白厚,脉细滑。中医诊断:消渴病,辨证:寒热错杂,脾胃虚弱。治以半夏泻心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半夏、干姜、生晒参、茯苓、泽泻、柴胡、山药各10g,黄芩、大枣、陈皮、甘草、防风、炒白术、白芍各15g,粉葛30g,黄连9g,羌活、独活各5g。6剂,水煎服,每天1剂。西医通过饮食运动等继续加强血糖控制。
药后患者腹泻减为每天2~3次,大便成形。饭后腹胀、胸闷、心烦较前明显好转,考虑舌苔仍白腻而厚,加苍术、乌梅、肉桂各15g,继服6剂后大便每天1~ 2次且成形,无胸闷、心烦,纳眠可,二便调,舌苔亦化薄。
(岳仁宋医案)
主要症状:腹泻,大便呈棕黄色水样,易饥,饭后腹胀,舌红,苔白厚,脉细滑。
病机归纳:寒热错杂,脾胃虚弱,阳气不升。
经典方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脾胃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方义分析:此案中糖尿病患者出现腹泻乃因消渴日久,寒热错杂,正气受损,脾胃虚弱,损及脾阳,寒湿下注大肠而成。故投以半夏泻心汤合升阳益胃汤,以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方中半夏、干姜降逆和胃,温中散寒;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利气机;人参、白术、山药、大枣、甘草甘温益气,补脾和中;“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予茯苓、泽泻利湿泄浊;黄连清热;陈皮行气;白芍养营;防风、柴胡、粉葛、羌活、独活因风能胜湿,可升举清阳,除湿止泻。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温清平调,升阳除湿,标本兼顾。
药证归纳: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累及胃肠系统的一种表现,属于自主性神经病变。现代医学治疗中除控制血糖外,一般仅采取对症治疗,如蒙脱石散,但往往效果不佳。笔者认为,糖尿病性腹泻多为上焦燥热未去,脾胃寒湿内生,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所致,日久又易进一步损伤脾胃。故临床中常采用半夏泻心汤合升阳益胃汤随证加减,前方主寒热并调,理脾泄浊,后方亦温清兼用,益气升阳,除湿止泻。而方中防风等风药的应用不在祛风解表,而在升阳止泻,亦不仅仅是发汗,更重要的是除湿。因此,内有寒湿者用之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