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辣:三国大谋士历史特写
- 博文
- 1463字
- 2025-04-29 21:09:57
袁绍 巧妙制衡,及时止损

在袁绍心目中,无论是面皮干净的太监,还是屠户出身的何进,都不配掌握国家大权。
什么人配?
当然是自己这类人—出身高贵,世代为官,祖祖辈辈都是国家栋梁。袁绍出身于势倾天下的“汝南袁氏”,从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四世五公”的荣耀,谁能匹敌?
但如今世道变了!自汉桓帝开始,开始重用宦官,宫里的太监们得势了;到了汉灵帝的时候,又宠幸后宫,那何太后本来是个屠夫的女儿,靠着姿色魅惑了皇帝,皇帝竟然爱屋及乌,把何太后的哥哥封为了大将军。
现在,想要在朝廷里混,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投在大将军何进门下做事,另一条路是依附于那帮太监,成为宦官党羽。比较起来,袁绍心里觉得给何进当“小弟”还稍微体面点儿。
但袁绍怎么会甘心久居人下?又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朝廷的大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于是,他想出个办法—劝何进招董卓进京!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招董卓进京,是导致天下大乱、汉朝灭亡的导火索,怎么说都是个馊主意。但是,站在当时袁绍的立场上来看,这是个老谋深算的举措,上利国家,下利自己。
首先,袁绍和董卓的关系不一般。《三国志·董卓传》里说:
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也就是说,董卓曾经给袁隗当过幕府,是袁家的掾吏,而袁隗是袁绍的叔父。正是沾了袁家的光,董卓后来才平步青云,仕途一路平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家是董卓的恩人,没有袁家,哪有他今天的地位?正因如此,袁绍极力推荐董卓入京,想把“关系户”调进京城,壮大自己的实力。
袁绍的计划可能是这样—招自己家族的小弟董卓进京,先帮助何进把宦官收拾了,再想办法收拾何进。到时候,朝廷的大权会重新回到皇帝手中,来自世家大族的官员,比如自己,就会受到重用,一切都回到从前。
至于董卓这个人,寡恩薄义、贪得无厌,袁绍肯定也知道。但是他不怕,因为董卓的力量不足以对抗何进,所以董卓想要在京城立足,就必须依附于在政坛根深蒂固的袁家,这是袁绍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董卓的底气所在。
客观上来说,袁绍的计划是很高明的,但他低估了何进的愚蠢程度,这就导致整个计划脱离了正轨。
当时,何进经常出入后宫,去见自己的妹妹何太后。袁绍苦口婆心地对何进说:“后宫是宦官们的地盘儿,你应该少去那里,太危险!”何进却没把袁绍的话放在心上。
另一边,太监们听说何进招董卓进京也很慌,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何进。于是,宦官们给何进送去消息,说何太后想见他。何进毫不怀疑,进宫去见何太后,结果刚到宫中,便被太监们围起来杀掉了!
袁绍见何进被杀,终于找到了对宦官用兵的理由,带着军队冲进宫里,将宦官杀得一干二净。
不久之后,董卓带兵来到了京城……
现在的局面,已经和袁绍的预想完全不同了,他本想让董卓、何进、宦官三方制衡,自己居中得利,但是现在因为何进的愚蠢举动,他预想中的“稳定三角”局面无法形成,董卓一家独大了。如此一来,寡恩薄义、贪得无厌的董卓便成了袁绍无法控制的强大力量。
在此背景下,袁绍没有与董卓“硬刚”,他及时止损,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冀州,在那里,他的力量依然强大,依然保留着扭转局面的可能性……
权变
制衡术自古以来便被广泛运用于管理与御人当中。
鲇鱼效应,就是制衡术的绝妙应用。
沙丁鱼活鱼的价格比死鱼高很多,
但沙丁鱼生性懒惰,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因缺氧而死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渔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效果不佳。
有人发现可以在沙丁鱼的鱼槽中放入它的天敌鲇鱼,
这样能有效地延长沙丁鱼的存活时间。
鲇鱼的威胁使得沙丁鱼被迫四处游动,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氧气。
制衡的核心,就是打破利益的天平。
但凡事有度,才有止损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