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税改,就将这个问题明确下来!
宗室、勋贵,一样需要缴税!
宗室、勋贵们虽然祖上有功。
但是,大明也为宗室、勋贵们提供了现在的环境!
没有大明、没有皇帝,他们哪儿来的安生赚钱的日子。
所以,缴税,天经地义!
对于掏宗室、勋贵群体口袋这件事,大明官僚们很是热衷。
天知道,看着这帮家伙一车一车的往家里拉银子,他们有多眼红!
现在能有个正当理由了,那还不盯死!
文官笑,勋贵哭。
朱由校看着这一副众生相,面无表情。
这次是勋贵。
下次就是文官了!
官绅一体纳粮,总要找个合适机会实行的!
大明里面,连皇帝本尊都在缴税,怎能允许一帮特权阶级继续游离于律法之外!
“东风压西风,西风压东风。”
“且等几年,且看几年...”
放下车帘,朱由校对外面的宫福说道:“起架吧。”
朱由校又要出巡了。
这次,他去的还是天津。
孙承宗那边练兵初见成效。
天津也要扩大城墙范围,建设新城。
朱由校都得去看看。
上一次到天津,还是好几年前。
那时,虽然关心,但也不能久留。
朝中毕竟没有太子,叔王监国,只能暂时顶一顶,做个橡皮章。
重要的决定都要快马找到朱由校的。
而且,那时不仅是看一个地方,也在推进北直隶的改革过程。
这次,时间充裕。
小慈烨也长大了,作为太子,虽然还在喝奶,处理不了国事。
但小家伙待在乾清宫,那就比瑞王、桂王等诸王一起还让朝臣放心。
同时,天下大事都在轨迹上前行,重要的方向抉择,少了许多。
朱由校能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一些自己一直挂念的事。
比如新军,比如天津新城。
在看小站新军之前,朱由校路过天津新城。
他驻跸于初见规模的工地上,问道:“预计工期大概多久?”
天津知府李邦华回道:“陛下,天津新城在去年提出规划,今年大规模施工。”
“城墙合拢,预计在六年后。”
“城内各坊建设,会一批批起来。”
“最早的一批,今年年底就能住人。”
“臣想得,先将一些大型市场搬迁过来,给城内腾出一些空间。”
“而且大宗货物多是在天津城做个中转,城内城外,都影响不大。”
朱由校转了转手上的扳指。
这个速度,对大明来说不算慢。
甚至,已经提升了好多。
毕竟,大明现在的土法水泥获得了改良,建城、建房子,快了不知道多少。
但相比于后世的几十天一栋楼,还是太慢了!
朱由校有心说上两句。
但他也知道,这怪不了李邦华,也怪不了现场的大匠、工人。
有限的技术手段,让这个时代的建设一直很慢。
朝中三大殿,由于坚持典制、古法,这都修了三年了,还是个大架子。
更别说,天津是在外面新建一座新城。
哪怕朱由校特批,天津新城的建立,一切以方便为主...
但人力的效率终究比不上工程机械!
压下诸多情绪,朱由校说道:“具体进度,你们把握。”
“不过,就像你说的,新城各坊可以分批建立。”
“建立一批,就使用一批。”
“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是!陛下。”李邦华答道。
尽管他知道皇帝说的是‘废话’。
但皇帝就是在用这样的‘废话’来强调:时间!时间!时间非常重要!
略过工期这个让人烦心的话题,朱由校又问起现场役工的情况。
尽管大明富了不少。
民间各家各户也没有说再那么担心粮食。
但徭役,大明还没有废除。
而且可预见的,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也不会废除。
朝廷能支撑一些工程建设的材料费用。
但是加上人工,朝廷就要少开很多项目...
小冰河期愈发激烈,极端天气的变幻在加剧。
有时候,有一个水利工程,就能救一县之地。
有时候,有一条方便的路,就能让救灾的行动快上一步。
朝廷大建设的脚步不能停,那么徭役的存在就是有必要的。
朱由校能做的,就是提高工程现场的条件。
严抓不当回事的人!
同时,规定好役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并且在一些危险工种上给予补贴。
就这,已经让很多百姓称朱由校为‘圣’了!
在他们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像当今圣上一样,在乎他们的命。
大明的百姓,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纯良的一个群体。
儒家的千年教育,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那一套理论,刻在每个大明人的骨子里。
这会让明人在面对苦难时,有超乎想象的忍耐力。
也会让明人在接受好处时,有着某些民族很难理解的感恩之心!
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这一代的明人是境遇变化最大的。
他们之中,对朱由校迷信的,也会是最多的!
故,朱由校不能让他们失望!
“徭役新法实施后,我们这里就迅速跟进了。”李邦华一边引着朱由校视察,一边介绍:“在‘衣’方面,我们与恒顺号联系,每年春夏冬,各采购一套麻衣。”
“冬季麻衣特制,两层,塞入棉花。”
“‘食’方面,多购海鱼、生猪,保证每顿里面有些油水,至于肉汤,不限量。”
“‘住’方面,也采用统一管理,去除原先的窝棚,以二层砖房为主。”
李邦华介绍的东西,朱由校都看到了。
说实话,相比于后世的工地,连一成都比不上!
硬性条件达不到,就更别说什么环境、卫生了。
但是,就这条件,已经是数得着的好地方了!
不少役工在下工后吹牛打屁:“要是再有工钱,都不以为是服徭役,是过来享福的!”
大明这一代百姓对生活的要求,真的很低!
吃饱、穿暖...
现在吃饱的目标基本达到。
朱由校就一直在为穿暖而奋斗!
棉花的大规模种植,羊毛衣的推广,都是他做的努力。
不过,后世人手一件的羽绒服,他还搞不出来...
石油化工的发展,依旧是一片空白。
这一切,都锁在‘蒸汽机’这个科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