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蒸汽机没有从实验室进入纺织厂之前,当前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一个界限...
想要质变,只能靠积累。
而朱由校不想单单靠积累!
一个穿越者对生产力的问题没办法,只能乖乖等着,谁也不甘心!
他在视察结束后,对曹化淳说道:“派人回圆明书院,告诉‘蒸汽’研究会,朕需要它!”
“若是两年后,朕要的东西还没出来!那就换人吧!”
‘换人’,这只是一个温和的说法。
不温和的,那就是:两年后,还是一点成果都没有,那就给我滚!
在大明这样的封建王朝中,一旦被皇帝说‘滚’,被皇帝放弃。
那么,这个人的‘社会生命’基本可以宣告结束了。
除非蛰伏,等到下一任皇帝上台。
不然,别想再有施展抱负的空间。
天津新城的视察,让朱由校的心情很是不好。
不过,小站新军,就给了朱由校一个惊喜!
朱由校在安排孙承宗小站练兵的时候,不仅把讲武堂的作战兵书给了他一份。
还苦思冥想的从自己脑子里挖出了近现代兵种作战的方式。
包括线列步兵、斜线战术等等。
还有他能想起来的一系列军队编制,他也总结了一下,让孙承宗带走。
孙承宗不愧是天才,凭着朱由校写出来的三言两语,不仅搞出了最像近代步兵的新军,还将一些作训法给完善,整理成了新册兵书。
“老师固然不负朕望啊!”朱由校看着新军饱满的精神笑道:“短短几年时间,一群农家子弟,就被老师练成了虎狼之士!”
孙承宗摆手谦虚:“样子货。”
“虽然说有些剿过匪,见过血。”
“但大多数人,还只是学会操练条令。”
“想要真正检验这支军队的战力,还是得在战场上说!”
朱由校瞅了孙承宗一眼:“老师是在向我请战?”
“陛下!”孙承宗忽然快走两步,到朱由校面前,朝朱由校单膝跪下:“臣听闻,林丹汗又不满朝中互市了。”
“他现在不光要求扩大互市,还要求我朝交易给他铁器、麦种。”
“甚至玉米、番薯这些宝物,他也想要!”
“陛下,我朝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被人这么‘要求’过。”
“林丹汗如此,欺人太甚!”
朱由校先将孙承宗扶起,他说道:“老师,互市规模的扩大,不算什么。”
“朝廷想要维持健康财政,那除了向内求,就是向外夺!”
“‘正当’交易,也是掠夺的一部分。”
‘正当’两个字,朱由校加重了语气,让孙承宗明白自己的重点。
“朕现在的意思,是不想开启过大战争的。”
“朕的目标,一直是以大明繁荣为主!”
“不过,老师说的也有道理。”
“近些年的考虑,确实让林丹汗有些狂妄自大了!”
“使者怎样先不说,胃口倒是一步步大了。”
“老师想教训教训他,没问题!”
“正好打出新军威名的同时,也让林丹汗清醒清醒。”
“不过老师,要注意分寸!”
“对大明来说,现在这个两分的蒙古就很好。”
“要是用力太猛,把蒙古打碎了...”
“那大明的进项,就少一大截!”
“老师在天津感觉不到。”
“但朕在京城,收到各地报灾的奏折,却是越来越多了...”
“大明,得先跟老天爷斗!”
朱由校说了很多,核心意思很明确。
林丹汗能打,但不能大打。
战术上摩擦、和平都好。
但战略上,一定要维持现状。
孙承宗对此,自然听明白了。
说实话,孙承宗并不是一个多么爱好战争的人。
年轻时在边关的生活,让他知晓战争之苦。
但新军已立,没有战绩,谁也不会完全相信纸面上的数据!
演习的确可以打,新军后面的训练守则,也是在演习中一遍遍完善的。
但演习没有军功!
没有鲜血来证明新军的强悍!
故,为了新军的未来,为了大明的军改,孙承宗不得不主动请战!
“陛下,臣明白了。”孙承宗对朱由校回道。
“嗯。”朱由校点点头:“蒙古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的。”
“但不是现在。”
“等些年头,待我大明能直接吃下蒙古,那不用诸将请战,朕也会直接出击。”
“老师当前的任务,还是要制定京营改革之策...”
“朕知,在新军无军功、无大战证明的前提下,想要将京营转向,很难。”
“不过,我们可以先从小的地方开始。”
“比如,吃空饷的、不合格的。”
“先用正大光明的理由,将京营的风气转一转!”
“唉,这可是个苦差事。”孙承宗对朱由校说笑道:“臣这把老骨头啊,又闲不下来了。”
“老师还年轻!”朱由校对孙承宗鼓励道:“编练新军,改革京营。”
“这两件事做完,那老师在我天启朝就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后世之人提起老师,不管怎样,都得给个能臣干吏的评价!”
孙承宗笑着眯起了眼睛。
他捋了捋胡子,感慨道:“陛下来来回回,给老臣们画的,就是这些饼。”
“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再听陛下说,心里还是免不了憧憬与激动!”
朱由校拍了拍椅子的扶手,哈哈笑道:“因为朕承诺给你们的,都在一一实现!”
“所以,你们信朕。”
“老师啊,朕也信你,京营改革之事,非老师莫属!”
“那老臣,就向陛下再要一个人。”孙承宗说笑过后,立刻变得正经:“臣请命,让英国公来和臣一起。”
“国公唱红脸,臣唱白脸。”
“如此一张一弛,一赏一罚,才能尽量将影响降到最低。”
“否则的话,臣担掣肘过多。”
“耽误时间,改革的效果,还没有多好...”
朱由校摩擦了下手指,思虑一会儿后说道:“朕准了。”
“不过,老师,国公的出山,还需要你亲自去请。”
“朕只能保证,给你一封诏书。”
“臣明白!”孙承宗拱手说道:“臣知道国公在京营改革中的尴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