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参谋部

原来的百户也就管着一百人,现在手底下有五六百人,这是什么感觉。

至于称呼什么不重要。

当然,以前手底下有一百多人,称呼百户很恰当。

一旦带兵五百以上,再称呼百户就有点不合适,他们觉着改成大队比较恰当。

反正是内部称呼,咱先过过大队长的瘾再说。

重要的是,这一次整编会有许多人升职。

原来一名百户下面有两位总旗,现在要变成四名总旗。

换言之,一个百户之下要增加两名总旗,十个百户增加足足二十个总旗名额。

所有在场的人当中,最激动的当属小旗,他们最有可能升为总旗。

别看这一小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

当然,有没有自己的份就不好说了。

可是比例很高啊,预期好一点的话能有五成把握。

其实有些人心里已经开始庆幸了。

毕竟前一阵子有过一场大练兵,取得良好成绩的人更有可能升职。

看来要紧跟沈总指挥的步伐,听从指挥好好干,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都属于原班人马,他们对沈度很了解,在这半年时间里也得到了认证。

可怜那个方霄云不识好歹,主动退出此次京师勤王行动。

大好的前程丢了不说,连饭碗都砸了。

这人呐,不能总想着好事,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军队就是为了打仗存在的,士兵上战场天经地义。

他倒好,平日里没有战争,吃着安稳饭,临上战场了你说不干了,太无耻了。

怕死啊,当初你就不要进军队嘛。

原百户吕博仁提出问题:“那些补充进来的小旗、总旗,甚至还会有百户官职,他们怎么安排?”

调拨进来的官兵确实有部分属于零散状态。

但大部分还是有建制的,或许是一个小旗,或许是一个总旗,也有百户整建制调拨。

既然沈度把自己千所当成主要依靠的骨干力量,当然要照顾手下。

沈度笑道:“勤王军队的编制扩大了,诸位百户摇身一变成为大队长,管五六百人与管理一百人能一样吗?此次出征,本千所属于中坚力量,可以给诸位提职,不代表给其他人都提职。新加盟进来的人员,原来是小旗,现在顶多也就安排小队副职,总旗也不过是中队副职,百户可以是中队长,也可以是副大队长。具体如何安排,要根据所辖士兵多寡,编制满员可以适当考虑,如果缺额很多能保证他们职位不降低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诸位要根据具体情况并结合他们自身能力综合考虑。”

经过沈度这番解释,他的属下就明白了。

内外有别嘛,沈度可以给老班底提职,却没有必要给新来的官兵加官。

想要升官,那就需要用行动争取,多打仗多立功。

如此这般,刘方希他们这些百户,与登州卫所那些百户同僚们,在职位上一下子拉开距离。

沈度如此关照老部下,他们心中清楚,自然怀有感激之情。

原来小旗也不过类似什长,类似于后世的班长。

如今一个小队编制足有40人左右,调进来的小旗当一个副小队长,职务升迁不小。

所以说,安排当班长属于正常平调,当小队副属于高配。

原来一个总旗也不过管理五十人,现在一个中队编制160人左右,安排一个副中队长绝对不亏。

这还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一名百户率领百名士兵加盟,给他冠以副大队长岂不是高兴死了?

反之,调来的百户手下人员不满编,那就不好意思了,给你个中队长已经赚大便宜了。

估计这次整编汇总到登州府所在地的军队类别很多,各地都有具体情况,千奇百怪,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一而足。

重要的是,沈度先用自己手下十个百户搭起大队编制骨架,从外部抽调军队往里补充即可。

那么,不管军队扩张多大规模,控制权始终掌握在沈度的手里,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里强调一点,如何安排新来的官兵,权利交给你们了。但是要明白一点,战争非同儿戏,军队中首要注重的是能力,否则倒霉的一定是你自己。”

沈度说的很明了,一个大队的战斗力如何,靠的是手下能力大小。

以前通过关系安置些职位,其实无所谓,毕竟多少年也不打仗。

现在不一样了,率领一群废物上战场,那是自杀。

“属下明白。”

沈度手下有十名百户,现在提升到大队长。

换言之,今后军队是否能打,就看这十个大队的战斗力强弱。

谁都不想成为失败者,战争不是儿戏,领着一群废物上战场,约等于找死。

只要刘方希他们这些手下不是傻瓜,当然知道轻重,将会慎重选拔手下官员。

“总指挥下设参谋部,目前人员不多,由崔凯、宋子云和吴子山等筹备组建,后续有合适的人才随时填补。参谋部主要任务是协助总指挥战事策划、军情分析以及必要时兼顾粮草调度等后勤保障。此次扩编主要由他们参谋部协助各大队完成,在其他卫所抽调的官兵分批到来之后,参谋部将有序地划拨到各部。各部要对其新成员验收,有权拒绝个别不合格士兵,比如混进来的老弱。”

崔凯、宋子云、吴子山三人原本是文官。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沈度发现他们头脑灵活,知识储备丰厚。

不要小瞧了古人,文人也不一定只读圣贤书,有人也对军事有所涉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比如某个文人科举失败,却不能说他没有学识。

每个人兴趣不一样,有偏科实在太正常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专门研究军事。

你让沈度说明天会刮风下雨吗?

沈度肯定没有这种本事。

对于大明朝时期的有心人来说,这些事情并没有难度,随便观察一下自然环境,就能说出个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大概。

所谓参谋,在百户心中大概以为是谋士之类的。

总指挥一下子选了三名,也算是大手笔。

对于是否设参谋部,手下们并不关心,那是沈总指挥关心的事情。

通常能用到谋士的往往都是一方大员,甚至天下争霸的某一方,比如诸葛亮、刘伯温等。

如登莱这种小地方军队,用到谋士似乎有点儿夸张。

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总指挥对此次北上勤王军事行动的重视程度。

卫所军队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数。

战斗力不足,有参谋提供谋略,或许能弥补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