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督导
- 篡明:陛下莫慌,我来勤王
- 小鱼山
- 2309字
- 2025-04-02 08:17:51
对于设立参谋部这件事情,与大家的关系不大,而对于即将接手的新成员,刘方希有话说。
“请问总指挥,如果我只是挑选符合原班人马标准士兵,是不是也可以呀。”
这也好理解,原班人马都经历过训练,战斗力得到了强化。
至于登莱地区其他军队,压根就没有强化训练这回事,战斗力差了点,精兵数量少得多。
刘方希的资格比较老,而且有战争经验,他可不想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掉链子,心里有想法也很正常。
沈度笑了笑,他理解刘方希心里想什么。
都是登莱本地人,当然清楚其他卫所军队是什么样子。
如同沈度第一眼见到的那样,军队疏于管理,缺少训练,士兵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
沈度的千所不一样,毕竟经历了半年时间严酷训练,军事技能大幅提高。
“如果调拨的士兵足够,当然可以随便挑,问题在于没有那么多士兵供你选择,除非你不在意是否满编。在士兵质量和大队编制之间,你要权衡利弊,有所取舍。”
这一次调拨军队士兵,属于莱州防务的军队往莱州集中,等到沈度路过那边才接收。
登州防务的卫所也是有远有近,近的士兵今日就能够抵达,距离远一点的要等到明天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差不多能扩充三千多军队。
全部扩编完毕要等到了莱州之后。
刘方希嘿嘿一笑,说:“那就先看看士兵情况再说吧。”
隋方杰调笑道:“老刘啊,你最好一个也不要,剩下的我们多瓜分几个。”
登州地区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上一次选调精壮把登州城卫所精壮抽调了不少,至少城内以及周边可抽调的士兵数量与质量不乐观。
至于距离远一些其他地方卫所能抽调多少青壮很难说呀。
别忘了此次扩编的规模,数量有点大。
除非从民间征兵,想在现有军队中抽调足够多的青壮有点困难。
此次出征压根没打算从民间征兵,属于存量军事力量。
刘方希一愣,哪里不知道隋方杰是如何想的,反击道:“想什么好事呀,老子只是宁缺毋滥而已,可不是说不扩编。”
谁都不傻,尽管士兵质量难说有多么好。
但至少属于青壮,稍加训练战斗力就上来了。
百户之间讨论只是插曲,沈度抬了一下手制止。
“总指挥下设立战训部,由孙文理和张柏涛负责组建,主要职能是监督并考评各部战争期间优劣以及日常训练,诸如战功、军纪、物资调配等,并为各大队委派一名督导、中队委派一名督战,督导、督战级别与各部指挥官相同。在战争期间的军事指挥权由军事首长负责,督导、督导只有建议权,并在战前会议保留记录。但是,督战、督导不能干预指挥员作战部署以及最终决策,战争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是军事长官。战争结束后的战报,要对战争决策做出总结,分析战争决策的优劣以及需要改正的不足,形成文字存档。”
这是沈度借鉴后世经验,并对明朝监军做出的修正。
现在军队规模很小,要为长远做打算。
设置督导是为了防止一言堂,也是对各部长官的制约。
同时,又不像明朝军队监军权利过大,影响军队指挥官作战指挥。
沈度明确规定指挥战争的权利是军事长官,而不是督导。
战争的决策权也只能属于军队最高长官,战争的第一责任人是军事长官。
否则,一旦出现意见相左,争论不休,必将贻误战机。
至于督导,仅仅起到辅助作用,相当于后世政委。
所谓战前会议,当然是大队长、副大队长和督导三人讨论,制定战术。
保留会议记录很重要,有案可查,防止因为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军事长官刚愎自用,不接受好的建议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
换言之,在大队这一层级,大队长、副大队长和督导三人形成决策层,下层各级类似。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渡期,不是一蹴而就的。
沈度这番部署,有些话众人能听明白,其中有些新名词。
比如军事长官,以前没有这种说法,但能理解其中含义。
所谓督导,大概与监军差不多,对此大家并不抵触,大明朝本来就有这种制度。
不同点在于,监军都是太监,属于皇帝委派出来的,权力很大,更不会安排在基层。
沈度这个所谓督导隶属于战训部,而且大多都是原来的文官。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督导不会干预军事,这就与监军区别很大。
没有军事指挥权不代表督导没有存在感、没有权利。
别忘了所有战争赏罚都取决于各级督导,决定每个官兵的军功,在职位升迁方面话语权非常重,相当于人事权利。
军队打仗,官兵所追求的不过是军功。
有了军功才会有升迁、奖赏,所以督战部权重很大。
沈度的用意很明确,将一部分权利从军事长官手里分离出去,形成一定的制约。
“接下来我们将面对残酷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决定着生死存亡,这就要求军队有强悍的战斗力,万众一心奋勇杀敌,督导、督战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军队官兵的思想动员。”
很显然,这一条属于后世经验。
“官兵奋勇杀敌,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最基本的诉求是军队取得胜利,只有杀死敌人才能让自己活下来。还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军功。有了军功才能获得奖赏,积累到足够的军功才能够升职。”
沈度已经安排战训部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比如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
“勤王大军将废除以往用敌军脑袋换军功的旧习,其弊端太明显,试想一名士兵腰间挂着三四颗脑袋,接下来还能打仗吗?”
这属于浅显道理,想象一下那种场景,场内有些人笑了。
所有老兵都有经历,只不过那是常规,也没有人觉着不正常。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很好笑,身上挂着一串脑袋不觉着累吗?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是,不这样又如何证明杀敌多寡?
漫长的战争历程竟然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提出改进,奇怪不奇怪?
还是咱们总指挥聪明,一下子想出来解决办法,委任专人负责军队官兵军功。
“战争属于集体行为,要设立集体战功考核。比如某一小队战功赫赫,获得三等战功。而小队中有些士兵没有杀死一名敌军,或者杀敌数量有限,难道就没有功绩吗?当然也有功,这个功劳体现在对集体的贡献,小队获得战功属于所有士兵。除了集体战功,当然也要设立士兵战绩考核,主要针对贡献特别突出士兵。”
不是沈度有多聪明,这家伙直接把后世那一套搬过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