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编选前言
- 中国现代文献学文丛:民国文学讨论集(第二辑)
- 李怡 李俊杰 叶炘晨编
- 997字
- 2025-04-28 10:35:24
“民国文学”从概念提出到引起各方面关注是1997—2013年十多年间的现象,也是21世纪以后相对沉闷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值得记录的事件。2013年,我们选编《民国文学讨论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这一次讨论的主要文献。2013年以降,激烈争论的场景有所缓解,更多的讨论转入对民国文学具体现象的认知中,这也是这一学术理念逐步走向深化的正常表现,但是,各方面的意见、分歧和思想的碰撞依然不断,也继续对我们的文学研究的思维形成有益的启迪,因此,我们决定将第一辑文献集之后的史料汇集起来,保留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供学术研究参阅。
我们的编选原则是,首先搜集整理能够找到的全部相关文献,有论文两百余篇,然后按照“代表性原则”进行适当的筛选。所谓的“代表性原则”指的就是不再简单重复前期话题提出者的观点,或者重复前期已经被反复表述的思想主张,有自己独立的见地,也不重复自己其他文章中的观点。受篇幅的限制,共精选论文二十九篇,存目五十五篇,按照“持续的探索”“深入的反思”“不懈的开拓”“丰富的意蕴”等四大板块作初步的分类。当然,学术思想的分类都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学术思想总是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丰富的指向,并不会按照我们事后的设定来表达自己,我们的分类只是方便读者阅读的一种方式。
从《民国文学讨论集》到《民国文学讨论集》第辑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始终存在,那就是虽然选编者本身就是这场讨论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学术实践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的任务是为学术史存档,所以绝不会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文章的筛选。那些对民国文学理念的怀疑、批评的真知灼见不仅不会被有意识遮蔽,相反,还将获得特别的关注,纳为学术史存留的重点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讨论才是全面的、平等的和建设性的。
据我们观察,2017年以后,中国学术界的民国文学讨论渐趋平静,更多的研究转入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文学现象之中,“作为方法的民国”内化为一种学术的思维方式和考察视角。在这个时候,我们续编《民国文学讨论集》作为对一段历史的总结,真是恰逢其时。不过,随着中国大陆学术走向平静,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峡对岸,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民国文学与文化》却问世了,民国历史文化的视角开始进入中国台湾文学的研究,形成了两岸可以进一步对话沟通的新的学术态势,也带来了两岸华文文学研究的令人鼓舞的新局面,两岸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期盼,也是正在演进的现实,让我们对此翘首以待!
选编者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