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明朝危在旦夕
- 篡明:陛下莫慌,我来勤王
- 小鱼山
- 4037字
- 2025-03-24 08:31:37
五个月之前沈度穿越到了大明朝,在知道自己是登莱总兵沈括的儿子,同时自己还是登州府卫所副千总,兴奋的手舞足蹈。
老天赏脸啊,上一世很辛苦,一个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现在好了,官二代再加上副千总官衔,在登州城岂不是横着走。
可惜兴奋的有点早,算算时间大明王朝仅剩下半年时间,这家伙登时麻了。
特么,老子头上要顶着一根猪尾巴?
这绝对不可能!
问题在于,大明王朝崩塌,八旗骑兵横扫天下,这就是一个死局。
他虽然知道历史走向,却是一点招都没有,毕竟后世只是一名搞技术底层人物。
跑吧,跑到海上躲避,登州城有一个海岛--长山岛,可以暂时安身。
沈度一刻也不敢耽搁,他要抢时间做好跑路的准备。
首先要有钱,海量的资金,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后世的他虽然是底层小人物,经历却很丰富,会的东西很多,当个历史搬运工不成问题。
他在西山建了作坊,制造香皂、牙膏牙刷、化妆品等等好多新奇玩意儿,采取竞价方式确定经销商,出一种新产品就竞拍一次,光是经销费就收进来近千万。
如今钱财有了,各项准备的也差不多了,少量的武器,大批马车,还有海船。
万事俱备只剩下跑路了。
但是,与巡抚曾华龙闹僵之后,那就不得不考虑其中风险,下一步如何操作就要重新考虑了。
随即将这些烦心事抛诸脑后。
此刻,他的心思放在那位等待他的小娇娘身上。
戌时的更鼓透过茜纱窗棂时,沈度终于推开洞房的雕花门。
烛影摇红中,新嫁娘刘诗依端坐床沿,百子千孙帐上金线绣的并蒂莲在她鬓边投下细碎的光。
沈度执起鎏金秤杆的手忽然顿住——前世那冰冷的器械仿佛还在指尖,而今却要挑起一个鲜活少女的命运。
“夫...夫君?“盖头下传来细若蚊呐的轻唤。
沈度猛地回神,秤杆挑起红绸的刹那,满室珠光都聚在那张芙蓉面上。
十五岁的少女眼睫轻颤,金丝点翠的凤冠压得她脖颈微垂,露出衣领间一截羊脂玉般的肌肤。
沈度喉结滚动,掌心的汗洇湿了喜帕。
前世四十多载人生,何曾想过这般境遇?
他望着案上燃到半截的龙凤烛,忽觉荒唐——这具年轻的躯壳里,竟藏着个两世为人的魂灵。
眼前呈现出一张娇嫩俏丽的小脸蛋儿,那双眸子明亮如星辰,红唇娇嫩欲滴,如同一颗鲜红的樱桃,让人忍不住一亲芳泽。
沈度心颤颤的,这就是我的小娇娘啊。
看着小娇娘沈度心里纠结了,实在太......太过娇嫩,老夫如何下的去口呢?
那事差不多就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尽管他如今头发乌黑铮亮,面容年轻,内心的沧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婚礼仪式已经进行到这一步,洞房花烛夜是不可避免的。
难道要就此罢手吗?
这恐怕不行,万一小娘子想不开,一根丝带香魂飞散,事情可就不妙了。
到那时喜事变成悲剧。
此时的新娘子刘诗依此刻也是万分紧张,香肩儿轻轻颤栗,准备迎接人生的第一次。
不要以为大明朝小女孩什么都不懂。
高门大户女子出嫁前都有专人进行婚前教育,洞房之夜要干些什么事情,这样子,那样子,事无巨细为其陈述。
甚至像刘知府这种家族,都是以图文并茂方式讲解。
刘诗依哪里还不知道接下来将要干些什么呀。
当然,那些图片在后世是不允许出现的,扫H很厉害的。
然而,时间一点点过去,沈度却迟迟没有动作。
刘诗依低垂的头轻轻抬起一点点,偷瞄了一眼沈度,发现他竟然在发呆。
咦,什么情况,他为何不往下进行了呢?
“夫君......”
刘诗依低垂着头说话,她声音细若蚊吟,只是开了个头后面说不下去了。
毕竟,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脸皮薄的如同蝉翼,哪里还好意思催促夫君行那夫妻之事?
想想多么的羞人,后面的话说不出口啊。
难道要催着新郎快点吗?
太羞人了......
啧啧,哪怕只说了两个字,刘诗依感觉一股燥热,身上冒出些许香汗。
然而,她的这一声轻唤却让沈度回过神来。
特么,都被人催着,沈度觉着很无语。
两世为人啊,老夫这方面经验一箩筐,何至于如此乱了方寸,丢人啊。
他明白,无论如何,这一步终究是要迈出去的。
早晚的事情嘛,通则不痛,通畅是唯一解决之道。
好吧,没必要矫情,到了大明朝就要按照这里的规矩来,百无禁忌嘛。
于是,他温柔地说道:“娘子,时候不早,咱也该歇息了。”
他这里看上去如履薄冰,仿佛手里捧着个瓷器,怕一不小心弄碎了。
挺可笑的,怎么看上去像个初哥。
他面对的不是范玉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狂躁。
仪式总归要进行下去的。
就在沈度大婚期间,千里之外的山西,李自成的大顺军正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二月七日,太原城破,山西巡抚蔡懋德在城破之际,率领残部死战不退,最终力竭自尽,以身殉国。
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崇祯皇帝连夜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然而朝中大臣各执一词,争吵不休,迟迟未能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大军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北上,直逼京师。
山西的沦陷,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远在登州的沈度,也隐隐感受到了这股暗流。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继续挥军北上,强行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
这一次李自成碰到硬茬了,总兵周遇吉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忠于职守将领,而且战术确实了得,率领几千兵马与大顺军周旋,让李自成大军吃尽了苦头。
总兵周遇吉虽率军顽强抵抗,在代州坚守数天之后,粮尽援绝,不得已之下率军突围后,退守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中部,地势险要,是太原通往大同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偏关、雁门关一起成为防御鞑靼骑兵的山西三关之一,可见其战略地位重要性。
明军总兵周遇吉奉命驻守宁武关。
他深知宁武关的重要性,决心死守到底,以延缓李自成的进军速度,为京师争取时间。
然而,周遇吉手中的兵力极为有限,仅有数千人,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则有数十万之众,双方兵力悬殊。
李自成大军抵达宁武关后,立即展开围攻。
他派士兵高喊“不降者屠其城”,试图以威吓逼迫周遇吉投降。
然而,周遇吉是明朝的死忠之臣,面对李自成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定地表示:“宁武关乃大明疆土,周某誓死不降!”
李自成见劝降无效,恼羞成怒,下令发动强攻,频繁使用车轮战术,不惜将士伤亡,“前队死,后复继”,用人命填坑。
这一手果然奏效,仅有几千官兵的周遇吉哪里扛得住这样的消耗,人很快就会被打光。
大顺军以人海战术轮番冲击宁武关城墙,周遇吉则指挥守军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
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士兵用弓箭、火铳、滚木礌石等武器击退敌军。
每当大顺军逼近城墙,周遇吉便率军出城迎击,与敌军展开白刃战。
战斗持续了数日,宁武关守军虽英勇奋战,但终因兵力不足,逐渐陷入绝境。
粮草耗尽,箭矢用尽,士兵伤亡惨重,城墙上堆满了阵亡将士的尸体。
然而,周遇吉依旧没有放弃。
他激励士兵:“宁武关乃我等葬身之地,今日唯有死战,以报国恩!”
最终,宁武关城破,大顺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城关失守,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即便从战马上摔下来后仍奋战不止。
“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猬,竟为贼执,大骂不屈。”
李自成恨周遇吉宁死不降,于是“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乱箭穿心,还被肢解,一代名将死得极其惨烈。
夫人刘氏听到丈夫的死讯,“饮血誓死”,亲自率领奴仆婢几十人登上官署屋顶,或凭门窗断墙,发箭射杀敌人,李自成军队只得纵火焚烧房屋使其就范。
最后周府全家跳入火海,慷慨赴死。
随即,李自成“遂屠宁武,婴幼不遗”,以发泄遭到抵抗之恨。
周遇吉的宁武关之战,是明末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他以数千兵力对抗数十万大顺军,坚守孤城,最终壮烈殉国。
他的忠勇与不屈,成为明朝末年忠臣义士的象征。
宁武关一战,李自成虽取得了胜利,却也让大顺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将士死伤甚多。
他恼羞成怒,下令屠城,宁武关内婴幼不遗,血流成河。
这场屠杀不仅是对周遇吉抵抗的报复,也是李自成对明朝抵抗力量的震慑。
宁武关之战让李自成心生畏惧。
他感叹道:“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
意思是,若再遇到像周遇吉这样的守将,大顺军恐怕会全军覆没。
而要想到达京师,还要经过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等关隘,这些关隘皆有重兵把守,前途布满荆棘。
杀敌八百,自损三千,李自成实在是被周遇吉打怕了。
他怕再一次遇到像周遇吉这种大明将领。
李自成犹豫不定,他甚至一度考虑退兵,返回陕西。
假如再有一位类似周遇吉这种将领坚决抵御李自成的大顺军,或许李自成还真不敢继续打下去,撤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样的话,历史将会改写,至少大明王朝还会苟延残喘。
然而,就在李自成犹豫不决,是继续东进还是收兵回长安的时候,明朝各关隘的守将纷纷献出降表。
包括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等人表示愿意献城,投降李自成大顺军。
李自成喜出望外,这才是峰回路转。
大顺军不仅不需要耗费兵力夺取关隘,还额外增加了兵力。
毕竟属于边关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
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的投降,标志着明朝在北方的防线彻底瓦解,大顺军得以长驱直入,直逼京师,明朝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宁武关的惨烈抵抗,终究未能改变明朝覆灭的命运。
冥冥中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操纵,哪怕有周遇吉这种忠臣,也难以改变明朝气数将尽的事实。
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于三月初二陷大同,兵进宣府,直奔居庸关而来。
居庸关,是通往京师的最后一道关隘。
一旦打通居庸关,往京城方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京师危机,大明朝危在旦夕!
然而,直到今日,朝廷依旧在扯皮。
朝中大臣们争论不休,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死守京师,却迟迟未能达成一致。
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却也无法独断专行,勤王诏令迟迟未能发布。
李自成的大军却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们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山西、陕西等地相继沦陷。消息传到登州,沈度心中愈发沉重。
他知道,若再不采取行动,大明朝的覆灭将不可避免。
朝臣在争吵是京师南迁,还是死保京师力战李贼争论不休,整个山西已经沦陷。
或许崇祯皇帝以及大臣们心存侥幸,亦或是压根没有瞧得起李自成这股闯贼。
再加上京城的城墙高大,李自成攻破京城的可能性极低。
李自成的确对朝廷构成巨大威胁,但灭国这种事情,大明朝臣们大概连想都没有想到吧。
廷议嘛,吵来吵去都已经习以为常。
崇祯不愿意担负骂名,所以他希望这两件事由大臣们提出,然后自己再同意,可惜大臣们偏偏不配合,总之与他反着来,最终南迁之议搁置,调兵勤王之事也一拖再拖。
军国大事如此儿戏,也难怪大明朝被他们视作草贼的李自成所灭亡。